减少“高分落榜”问题
根据已经实行平行志愿省市的经验,教育部将平行志愿填报和投档模式的优点概括为“三减少,三提高”。“三减少”指的是考生填报志愿风险减少,高分考生落榜现象减少,高校录取断档现象减少;“三提高”指的是考生志愿与录取高校计划的匹配性提高,考生对录取的满意度提高,高校录取计划的满足率提高。
以前填报志愿,考生必须在几所院校中选择一所作为第一志愿,这种选择增加了考生的焦虑。而平行志愿填报和投档模式在同一批次中设有多个平行的院校志愿,在公布考生成绩和位次的情况下,考生比较容易根据自己的成绩“对号入座”,可以在与自己成绩水平大致对等的高校中选择多个学校。志愿选择的空间增大,志愿填报的风险降低,这些能大大减轻考生填报志愿时的紧张、焦虑情绪,并且能够减少志愿填报中的投机心理,有利于考生根据自己的分数、兴趣、爱好和特长理性填报志愿。
传统的顺序志愿填报和投档模式,如果第一志愿填报不当,即使分数再高,也可能落空,并且如果第一志愿落空,通常结果就是要么第二志愿落空,要么高分低就。而按照平行志愿的投档规则,分数高的考生获得优先投档的机会,“高分优录”的效果明显。从外省实施的情况看,如果划线比例控制在1:1.2(即计划数比上线考生数)左右,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录取结束后,落选考生中高于同批分数线30分的基本上没有了。
有效避免生源“大小年”现象
实行平行志愿填报和投档模式后,考生为了增加录取机会,一般按照成绩选择多所学校,志愿的有效性提高。同时能避免生源情况大幅度非正常波动,基本杜绝学校断档和生源“大小年”的情况。
而从两种志愿模式的情况对比看,顺序志愿第一志愿的生源满足率一般只在70%左右,而平行志愿第一志愿的生源满足率一般可在90%左右,甚至更高。以目前已实行平行志愿的某省为例,2007年本科第一批文理科按平行志愿第一次投档,出档率达93.7%,而2001年本科第一批志愿按顺序志愿出档率仅为70.8%。据分析,该省2007年本科第一批、第二批录取过程中,第一志愿排序二至五志愿共录取30069人,占第一志愿录取总数的43.7%,也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考生是因为志愿结构的调整而获得了投档录取的机会。5年来,该省高考考生志愿满足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此外,平行志愿的推行使院校招收到的学生分数相近,水平相当,便于学校组织教学。平行志愿解决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目标是希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入各自理想的学校。已实行平行志愿的省市的经验还证明,平行志愿的推行能促进高校提高办学质量。由于高校品牌和学生分数成正比,名牌学校一般会无意外地招到学业水平较高的学生。高等学校要想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就必须高度重视教育质量。
从实际效果来看,有利于提高招生院校的新生报到率。考生在选择院校时,不是非某一所院校不去,实行平行志愿满足了考生这方面的需求,使考生可以同时填报几所心仪的院校。考生意愿的表达有了更多的空间,绝大多数考生都可以被录到填报志愿时选择的院校,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录非所愿的问题,从而提高了高校的新生报到率。
平行志愿也存在一定风险
从外省实践结果看,平行志愿填报和投档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对考生而言,实行平行志愿并不意味着就是零风险,如果考生不能正确处理志愿院校间的合理梯度问题、选择专业与选择院校的关系问题、满足专业志愿与服从调剂的问题、个人条件与专业要求的问题,则仍然会有无法投档或者被退档的情况。
第二,高校新生成绩分布可能较为集中,出现成绩扁平化现象。使学校新生差异性降低,分专业难度加大。
第三,高校一旦在一次性投档范围内不能完成招生计划,没有补投机会,直接进入征集志愿过程。这种情况在一些普通专业与相对特殊的专业混在同一批次招生的院校会比较明显。比如一些冷门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应用型专业等,在计算投档数时这些专业的计划数是被统计在内的,但投档的结果可能是有很多考生根本没有这类专业的志愿。结果是学校没有完成计划,还导致相当数量的考生因为没有条件或意愿服从这类专业而被退档。
第四,在实行考生知分知线知位填报志愿的省,如果没有针对自主招生学校的制度设计,将对部分自主招生的生源产生一定的冲击。
任何一种制度的设计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关键要看利弊得失。自治区招生考试管理机构将通过细致的制度设计和严格有效的过程管理,尽可能地发挥平行志愿的优势,减少因这种模式自身的局限带来的不良影响。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