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青年报》社长张延平在接受人民网采访中谈到:“《北京青年报》基本上每年有一次公开招聘,最后录取的最多的不是大学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这个我觉得有点可惜。有时候我一看他们的简历,大多是我们过去非常崇敬的那些新闻学院,如果这些学生进来,要过去的话是非常好。但是我们有笔试,有面试,有实习,有最后的考核等等。一串下来,最后剩下的却不见得是新闻专业,或者是名牌大学……我曾经说过需要三种人,就是既能跑动又有思想的记者,既能管版又能管人的大编辑,既懂媒体又懂经营媒体的管理者。现在我又加了一个既懂传统媒体,又懂新媒体的跨媒体人才。就是我现在特别需要这样的跨媒体人才,因为我现在在推动媒体的融合。这个就必须要懂人民网,也得懂人民日报。这两个你都懂,这就非常厉害了……”
这实际上说到了一个关键词“媒体融合”。怎样去认识媒体融合?这个跟传统媒体有什么关系?
当“无冕之王”风光不再
一方面,毕业生挤破头想进媒体,却越来越难。而另一方面,许多媒体还抱怨找不到理想的毕业生。
新闻类学科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我国高校招生目录里已经存在多年。“无冕之王”的称号和理想主义的光环,让新闻学类专业备受考生和家长的追捧。从1998年开始,新闻学类专业的录取分数线逐年飙升,有时甚至超出一本线40~70分。报考人数多,录取分数高,这也从一个侧面凸显出传媒业的入行门槛高和传媒人才所应体现的价值。
在很多人印象中,新闻学类专业应该好就业,实际上,新闻学类专业的就业率并不高。这点可以从教育部有关部门公布的2004年至2007年连续四年的本科专业就业状况来证实(见文后附表):
据相关数据表明,不少知名高校新闻学院新闻学类毕业生对口就业率,都已经大幅下降。包括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知名新闻院系分布较为集中的城市,新闻学类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一方面,毕业生挤破头想进媒体,却越来越难。而另一方面,许多媒体还抱怨找不到理想的毕业生。究其因,传统的新闻教育出了问题,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综合、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随着我国传媒业逐步接轨国际,各个传媒集团不断整合,推陈出新,市场的竞争加剧,越来越需要适应新的传媒业态、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新闻类毕业生。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