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学家吕思勉曾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作过这样的评述,“《书经·洪范》载:‘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此以(一)君主(二)卿士(三)庶人(四)龟(五)筮,各占一权,而以其多少数定吉凶。”材料反映出 ( )
A.中国早期政治是神权政治
B.中国早期政治充满迷信愚昧
C.中国早期政治带有民主遗风
D.中国早期政治实行君主专制
答案 C
解析 五方在决策中“各占一权”,表明有“早期民主遗风”。
2.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 )
A.通过分封同姓诸侯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B.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强化王权
C.通过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早期政治制度来巩固统治秩序
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答案 C
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信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绝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材料主要表明了 ( )
A.周朝末期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B.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
C.战国时期比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更加剧烈
D.国家由分裂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答案 C
解析 关键在于对“七国”的理解,指战国七雄。顾炎武主要比较春秋与战国(七国)的差异,意在说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较春秋时期更为剧烈。
4.下面所示是台湾某教科书对历史上某个时期的解释,该时期是 ( )
A.夏商西周 B.春秋战国
C.秦汉三国 D.魏晋隋唐
答案 B
解析 抓住关键信息:从“世袭”到“尚贤”(墨子学说),从封建制(分封)到郡县制(秦),仅此两点即可判断为春秋战国时期。
5.清人王鸣盛论及汉代官制时说:“以尚书与三公对言,三公权不及尚书;以尚书与中书对言,尚书又不及中书矣……要之士人必不如宦人之犹亲密。”这说明汉代 ( )
A.权力重心在中书 B.三省已具雏形
C.外朝受内朝牵制 D.皇权逐步加强
答案 D
6.有学者指出,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 )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答案 A
解析 科学是针对“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而言的。
7.“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 )
A.重用亲信 B.频换丞相
C.分化事权 D.废除宰相
答案 C
解析 此题采用排除法较好判断。材料看不出“重用亲信”、“频换丞相”、“废除宰相”等信息。
8.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材料反映出 ( )[来源:]
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以降国力转趋衰弱
B.唐代建筑技术已达巅峰,后代难以超越
C.宋以后坊市制崩溃,无力维修城郭街道
D.宋代以降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
答案 D
解析 审题要围绕“州县”(地方)城郭由“宽敞”到“简陋”这一现象,主要从地方财力上去分析原因。
9.据统计,明代曾任内阁大学士的共有161人,其中经殿试中进士的有157人,占97.5%;157人中又有131人经翰林院入阁,占大学士总数的81.4%。可见 ( )
A.科举高第、入翰林,乃为进入内阁的主要途径
B.明代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
C.从明代开始政府成了士人政府
D.明朝内阁大学士位高权重
答案 A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