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招:家长对自己要有一个明确的角色定位,孩子才是考试的主角,你只能当配角。要相信孩子,面对大考,该怎么学他心里有数。即使有的家长当年也参加过高考,但那都是老皇历了。目前的现实做法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对孩子考前不要管束过多,干涉过多。至于复习资料之类的事情,自有老师安排,家长不必操这个心。
4.家长不要唠叨过多
案例:一个女孩给我看了她妈妈考前写给她的信,题目就是:《临考前,妈妈的唠叨——写给女儿的第三封信》。你看,妈妈不仅知道自己在唠叨,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
信的开头说:亲爱的孩子,过几天你就要上战场了,常言说得好:“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妈妈想趁你复习的时候给你唠叨唠叨,你不要嫌烦。
接下来,妈妈唠叨出了哪些锦囊妙计或者肺腑之言呢?其实,并无新意,不过是老生常谈:考试时,要认真读题,认真做题,认真检查。这样的唠叨,是不是让您感到好笑?可那个女孩却笑不出来,她说,妈妈整天唠叨个没完,让人烦透了!有时,她看到妈妈走来,就想把妈妈捆住,用毛巾塞住嘴。这样,妈妈就没办法唠叨了。
解析:家长们的唠叨一般分两种:一种唠叨反映了家长的攀比心理。比如,某某的成绩跟你差不多,你可不能输给他。一种唠叨反映了家长的焦虑心态。比如,上面那个母亲,生怕孩子出一点差错,嘱咐个不停。
不管是哪种唠叨,其结果都是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感到不被信任,甚至会对家长产生反感和厌恶,有的还会因此大发脾气。
支招:家长要练就一种功夫:就是管住自己的嘴。即便是想表达关心,也要看时机。有些必要的嘱咐,最好“说一不二”,说了一遍之后,不重复第二遍。
考前和孩子相处,家长不妨变唠叨为倾听,抽空带孩子散散步,聊聊天。听孩子说说困难或压力,孩子不一定要你帮他解决什么,可能只是情绪的宣泄,家长要做的只是贡献一下耳朵,当个好听众。如果你想说点什么,不妨给孩子讲个笑话,彼此都放松一下心情。
5.家长不要过分关爱
案例:章女士的女儿即将参加高考。孩子没怎样,该吃吃该睡睡,作为教师的章女士却坐不住了,离高考还有一个月呢,她就开始操心给女儿安排高考餐了。为给女儿增加营养,除了肉蛋奶、蔬菜水果大量往家搬外,还买了好几种补品。这还不够,临考前几天居然给女儿在家里吊氨基酸,说这样能够“补充能量”。
章女士也不知从哪里打探来的消息,说考前要好好调节孩子的睡眠。她给女儿定下调整睡眠的方案:晚上几点一定要睡觉,早晨几点一定要起床,中午几点午休。最后,章女士问我:“您看这样的作息安排,对孩子的大脑是不是有好处?”由于比较熟悉,我笑着表态:“如果不怕把孩子脑子调乱,你尽管调。”
解析:孩子要大考,饮食睡眠,父母自然牵肠挂肚。但是过度的关爱和保护,会弄得家里气氛紧张。而紧张的家庭气氛,会加重孩子的焦虑感,给孩子帮倒忙。
先说睡吧。有些家长怕孩子考前睡不好误事,于是老早就让孩子上床睡觉,还刻意给孩子规定睡眠时间。孩子呢,不想睡却硬躺在床上,强迫自己入睡,结果翻来覆去睡不着。像章女士这样调整孩子的睡眠,只会调乱考生的心。再说吃各种营养品。迄今为止,我还没有听哪位营养学家说,吃了营养品就能提高考试成绩的。倒是有考生为难地说:“父母买了很多补品给我,如果我考不好,就对不起他们。”
支招:家长怎样照顾孩子的考前生活才科学?
关于睡。家长应该这样指导孩子:困了就睡,不困就学,躺在床上睡得着就睡,睡不着就翻翻书,只是别看小说。这样,入睡反倒容易。如果考前真的睡不好,也无所谓。孩子考前如果没休息好,家长也要鼓励他挺起胸膛,满怀信心地走进考场。
关于吃。我的建议是:比日常生活水平略微高一点就行。孩子在静心复习时,父母不要一会儿送补品,一会儿送水果,这些做法只会扰乱孩子。
孩子要大考了,家长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就是平常的生活氛围,平常的临场心态。这样,孩子才会镇定自若地走上考场,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取得理想成绩。
福建高考网温馨提示:以上是关于“真实案例:新高三家长谨慎好心办坏事”的相关文章,更多高考考试家长的考前辅导、家长助考方法和策略、家长心态等内容,请关注福建高考网【http://www.555edu.com/beikao/】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