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学习成绩不错,上了大考场却容易马失前蹄,对十几年寒窗苦读的考生来说,这无异于一块巨大的心病。在6月7日来临之前,考生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积极应对?
昨日,本报特邀资深心理咨询师高春鸿和营养健康专家杨勉蓉,现场接听读者热线,解答问题和困惑。
专家答疑
应对“克拉克现象”重点增强自信
孩子在西安上重点高中,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可是近几次模拟考试,发挥总是不好,这让家住北郊的周先生非常担心,“如果高考中还这样,可怎么办?”
专家高春鸿在解释中称,在心理学中,平时训练水平高、成绩好的运动员在比赛场上屡屡失常的现象,被称为“克拉克现象”。相关的调研数据显示,这一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
考场不只是对考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验,更是对心理素质的考验。她建议,在为数不多的备考时间里,考生应通过心理暗示、调整复习策略等,不断强化自信。
专家提醒
考前“适度紧张”是好事
考前紧张一定是坏事吗?专家提醒,考生情绪饱满、适度紧张、有表现欲是好事,可以帮助他们在考场中良好甚至超长发挥。
高春鸿指出,高考是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需要考生具有积极进取的心态和成就动机,只有保持较高的兴奋度,大脑才能尽全力积极应对。
而对于过度紧张的考生,则需要家长留意观察,理性分析其紧张的原因。
遇到“高原现象”不要慌
近来我的孩子复习一直很努力,但成绩却始终不见提高,这让王先生全家人都很焦虑。专家提醒他,这是“高原现象”,是学习过程中必经的阶段之一,千万不要慌。
专家建议
高考冲刺切忌“营养冲刺”
瓶瓶罐罐的营养品、大鱼大肉的丰富餐点,很多家长认为,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在临考时段高强度复习对营养的需求。对此,营养健康专家杨勉蓉及时喊停,高考可以冲刺,营养却不能。
“早餐应该吃好吃饱,午餐吃七八分饱,晚餐注重清淡,高考餐应该与平时无特别不同,千万不能因刻意注重营养而大改饮食习惯,或进食过多,以防增加考生心理紧张和生理适应过程中的负担。”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