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五:不想让家长督促的孩子
案例聚焦
一位高三的学生谈到“在家我和父母常吵架,而且父母在教育我的问题上分歧很大,我真不知该听谁的。我已经长大了,自己知道该怎么做,可父母总是唠叨不休。进入高三,学习和升学考试的压力很大,我希望自己能抓紧这一年的宝贵时光,努力拼搏,争取考上重点大学。可父母一督促,我就感到烦躁不安,无心学习;如果他们不说我,我反倒能安下心来自觉学习。我并不想跟父母作对,可每每事到临头就管不住自己,过后又很后悔。”
原因分析
高三学生成人感和独立感更加强烈,他们敏感地意识到自身,希望独立行事,而有些父母在家庭中总习惯以权威者和教育者的身份出现,这就必然会有冲突。
沟通策略
1.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一定要达成共识。如果父母的观点不一致,会使孩子无所适从。
2.做旁观者。一位高考家长感言:“我对待上高中的儿子,基本上是旁观者,儿子回来给我唠叨学校的事情,考好考不好,他高兴或者难过,我也和儿子一起高兴或者难过,然后问儿子下一步怎么办,听听他的想法罢了,路得他自己一步一步地走。但是在学业的整体规划方面、走哪条路、如何选择、大事的取舍方面,我发表我的意见,供儿子参考。”
3.做顾问。在实际生活中,父母应做孩子的顾问、盟友,而不要做经理人。家长要学会聆听,提出建议而不插手干预,这样才能让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感觉更轻松。
对家长与孩子有效沟通的几点建议
1.“听”。注意倾听是与孩子有效沟通的前提。由于高三学生的压力大,有时回家可能会说一些过激的话。如“我累死了,高三这日子没法过了!”“某某老师太变态了,布置那么多的作业!”等等。此时家长最好不要与孩子理论,因为有时候单单倾听就够了。孩子有的叙述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当他有机会毫无保留地把负面的东西一吐为快之后,他的理智就会重新回归。而你并不需要做什么,他已经有力量去面对原先可能难以面对的问题。
2.把想说的话写下来。有时孩子实在不愿与父母交流,那父母就可以把不想或不能直接向孩子说的话写下来,以文字的形式进行交流,孩子静下心来就会听家长讲话了。
3.在家不要只谈学习,考完别一直追问成绩。
4.多鼓励,别用“尖子生”的表现来刺激孩子。
5.大考前,不必全家进入“战斗”状态,过分的关心只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
6.最好别让孩子听到以下几句话:
(1)加油吧!这是你至关重要的一次机会,一定要考好。
(2)假如没考好,看我怎么收拾你。
(3)别忘了你说的话,成功就在眼前。
(4)你的模拟考试每每优秀,大家等你上清华北大啊!
(5)这是你一生的转折点,你一定要把握!
(6)某某能考上北大,我就不信你比人家差。
(7)咱们家里穷,爸妈为了你上大学即便砸锅卖铁也心甘情愿,这一次一定要争气!
7.在最后的关键时刻,表达出你们对孩子的关爱,让孩子们感受到来自你们的关爱,感受到你们对他们的不放弃和信心,感受到他们有着父母的爱的力量,会在这最后的“百米冲刺”中跑得更快更努力!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