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合肥一中、六中、八中三校至少已有两百多名考生获得保送资格或者自主招生加分、小语种和特长生录取资格。在合肥市万余名高三学子为着六月奋力冲刺的时候,这些已经拿到优质高校“录取通行证”或者“录取优惠券”的学生在干什么?他们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近日,记者采访了他们中的几个代表。
谈高考:备战丝毫不懈怠
昨天下午5时45分,结束了随堂考试、走出教室的汪家继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刚才考试的那一道题还有更好的做法……”这个寡言少语的高三学生目前已经获得了清华大学的保送资格,“还要好好学、好好考,高考分数高对调换专业和今后的深造都有好处。”
“高考全省前十名进校就可以挑专业了。”汪家继已经和清华达成双向协议,拿到土木工程专业的“入场券”,但他最近还是一丝不苟地忙着高考备战。
保送生都未停下复习赶考的脚步,绝大多数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考生就更不敢松懈了。“现在还是很紧张啊,每晚要忙到12点多才睡。”束童通过北大自主招生获得了降5分的优惠,“竞争者都很牛,稍一懈怠就可能错失机会。”
谈专业:选择凭兴趣天赋
比其他同学先行一步接触到高校,“尖子生”是否在专业选择上有所倾向?
汪家继和花幼星是合肥一中仅有被保送清华大学的两名学生,他们在专业志愿上已分别选择了土木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就觉得自己学物理还有点‘天赋’。”花幼星高一进高中就在物理这门课上拿了年级第一,从此也就“认定”了这个方向。而汪家继选择土木工程也因为他喜爱建筑。
其他一些尚未进行专业选择的“尖子生”们也或多或少有了一定的倾向。“我特别喜欢做数学题,也非常喜欢数学研究,将来我要选个理科专业,有机会出国读硕、读博。”拿到北大自主招生资格的孟庭苇说。
谈成功:心态是最大秘笈
“心态好、毅力强、学习方法得当。”合肥一中“名师”王钢在概括这一批学生的特征时如此说到。
“自主招生也不要刻意强求,不妨作为高考复习中的调剂,每天坚持看一小会。”束童说她1月份参加北大自主考时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
这些外人眼中的“神童”、“尖子生”,并没有传统意识里“书呆子”的形象,不少反倒是娱乐高手。“学习一段时间看不下去,我就会溜出去玩。”束童乐呵呵地说,“周末打打乒乓球,弹弹钢琴,那还是很惬意的。”穿着一身阿迪达斯运动服的花幼星告诉记者,他也常常被同学叫上去打篮球、踢足球:“会玩才能会学。”
谈减负:不能减掉了压力
“成绩好也不完全是‘发狠’就能换回的,努力也要用对劲。”针对社会各界热议的“减负”,合肥一中几位获得保送和自主招生资格的“尖子生”们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减负不能减得一点负担都没有,没有负担、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毕竟我们还面临着高考和今后激烈的竞争。”孟庭苇说。
一只脚已跨入高考门槛的“尖子生”认为,现在很多学生觉得压力大,一方面是升学考试的压力,但另一方面也缘于自身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负担重不重关键还看自己,尤其是学习方法,要提高效率并且有选择性的做题。”
束童还建议,减负可以分层进行。“小学学习习惯还在养成当中,不能太过放松,减负的同时要抓学习的自主性和方法;初中时就可以逐步提高教学和作业的质量;到了高中,毕竟有高考,就要学会将压力和负担转化成动力。”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