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无论是在渝的报考港校人数还是录取平均分数均较去年有所提升,但重庆学生的选择更趋理性。香港高校招收内地本科生已持续了多个年头,近日,重庆晨报记者调查发现,今年,重庆报考港校的学生人数及港校的录取分数并没大幅度下滑。但在面对“在内地还是去香港念本科”的问题时,我们发现更恰当的回答是:重庆学生的选择更加理性。
热和冷
从状元必报到退回内地重读
2003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但仅限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后来招生范围不断扩大,2007年,招生范围扩展至25省市,招生人数攀升至1400人,“港校热”达到极致,一些省市高考状元也趋之若鹜,有的甚至放弃北大清华赴港求学。
但从2008年开始,有数据显示,内地报考港校人数呈下降态势。最近两年,这种态势还在继续,甚至出现了从香港大学退学返流内地高校的情况。
颇有名的个案是,去年高考,辽宁本溪市高级中学的刘丁宁以668分荣获辽宁省文科第一名,她选择了香港大学经济类专业,获得每年17.5万港元的全额奖学金。
但2013年十一期间,刘丁宁从香港回到本溪高中高三插班学习。今年高考成绩公布,2014年辽宁省文科高考最高分666分,又是刘丁宁,这次,她选择了北京大学中文系。
汪成(化名),在香港理工大学读了两年后,退学回到重庆,重新参加了今年的高考。对于香港的学习经历,汪成不愿意多谈,在多番沟通后,汪成才表示,自己从香港退学,最大的问题是因自己对香港社会的人文历史及香港大学的专业、授课等认识不足,导致迟迟无法融入新环境。
同样让汪成觉得无法接受的是生活习惯问题和时差问题。
升和降
重庆报考港校人数有增无减
数据显示,重庆近几年来报考港校的学生并不少。2012年,据重庆市教育考试院统计,那一年,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香港高校纷纷来渝招生,共录取51人,是近年来录取人数最多的一年。
前天,重庆市教育考试院公布了本科提前批录取情况,根据统计,到目前,港校在渝录取共计52人,较2013年增加3人。其中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等10所自主招生院校录取29人,纳入分省招生计划的有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深圳)3所高校录取23人。
其中,香港大学文科录取最高分662分、最低分654分,理科录取最高分683分、最低分658分。香港科技大学理科录取最低分664分。香港中文大学文科录取最高分666分、最低分643分,理科录取最高分667分、最低分647分。香港城市大学文科录取最高分649分、最低分647分,理科录取最高分648分、最低分635分。
从目前来看,无论是报考人数还是录取平均分数,香港高校均较去年有一定提升。
选和弃
对于港校重庆学生更加理性
重庆晨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其实,针对港校的招生,重庆考生的选择是越来越理性了,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更适合自己的高校。
文科状元胡嘉说,她曾考虑过报考香港的大学,但因担心自己无法适应香港的生活环境,“而且我心仪的中文专业并不算香港高校的强势学科,所以我还是选择了北大。”
理科全市第二名黄燕婷说,她没参加过港校的自主招生,因香港高校对英语要求非常高,而她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还不够。“而且比起港校,我更喜欢清华大学。”
理科全市第21名黄盈棹觉得,去香港读大学经济压力大。而理科全市15名祝苡钦没有选择港校的原因是,之前了解到香港高校的学习压力非常大,生活成本也很高,而且香港高校的优势学科大多偏向社会科学类,和他热衷的理科专业并不契合。
多才多艺的杨凌霄是南开中学2014级5班学生,高考成绩为理科659分,她今年选择了香港大学。“港大比较看重课外活动经历,见多识广、眼界开阔,录取时比较有优势。”杨凌霄说。
少和多
报考人数少了但优秀者多了
事实上,对一些省市出现的港校报考人数减少现象,港校招生负责人也普遍认为这是理性现象。香港科技大学发展与公共事务处负责人说,“前几年报的学生很多,但大多抱着尝试心态,对港校的教学质量、环境、招生标准不够了解,高、中、低分数段学生一窝蜂报考。”
香港大学中国事务处招生处主任范冠豪曾表示,几年前申请人数很多。“但面试时只有三四成学生可以流利说英语,这两年申请人数少了,但英语水平都很高。”
港校招生负责人认为,港校并未被冷落,而是找到了真正的“目标群体”,不再是内地学生的“留学跳板”。
香港浸会大学中国事务处主任田园曾对媒体表示,报考人数减少并不能纯粹理解为“港校热”降温,而是招生趋稳定了。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顾明远认为,不管是排名还是高校的国际性,这些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的兴趣和追求,高校强调的也是学生的爱好和选择。大家都认为分数高的学生就该到公众普遍认为有更多机会的学校去,其实在这件事情上,公众应该改变思路,打破思维定式,充分尊重学生意愿。
港校生谈港校>
在读生:
根据自己实际选择最好
李沁姝(原重庆一中高2012级学生,文科、高考成绩675分,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双学位)
李思奇(原巴蜀中学高2012级学生,文科、高考成绩646分,香港大学会计与金融专业)
Q1:当年选择港校的理由是什么?和内地高校相比,港校吸引你的地方在哪儿?
李沁姝:当时选择香港大学是觉得香港比较国际化,学术氛围自由,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港校吸引我的还在于香港城市本身,到现在我都惊异于香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李思奇:与内地相比,香港毕竟是更国际化的平台。全英文的授课环境有利于今后与国际接轨,在港大也能接触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同龄人,可以开阔我的视野。
Q2:进入港校之后,学习、生活、社团活动的状况如何?
李沁姝:在香港大学,所有关于学习、生活、社团的选择都是很自由的。
学习方面,所有的课都是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也可以自己搭配,卷面形式的考试很少,多数是集体项目、课堂小组展示、小论文之类的考查形式。
生活上特别方便,空闲时我会和朋友们四处逛街。香港有世界各地的美食,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学校也有各种各样的运动设施。
社团方面,社团总数并不多,每个社团最多只有十几个人,但这样能帮助每个人在社团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李思奇:港大的学习安排非常紧凑,不仅学期时间短,而且课业压力重。港大对学生成绩的要求非常严格,考试制度公平公正,学生们不得不全力投入以跟上学习进度。
平衡学习和社团活动二者的关系全靠自己把握。有一个普遍现象是内地学生和当地学生各自抱团参加活动,两方似乎都不愿主动了解和融入彼此,但我个人更倾向于参加一些当地社团的活动,这样可以多了解一些香港文化,也能结交世界各地的校友。
Q3:初入港校最不适应的是哪个方面?
李沁姝:最开始不适应的应该是语言,听不懂别人说的话总让我有一种被孤立的感觉,觉得不属于这个城市。和香港学生的交流也是一个问题,但只要用心一点也能和香港的同学成为好朋友的。
李思奇:全英文的教学环境以及完全自主的学习、生活。
Q4:经过两年学习,你认为港校带给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李沁姝:现在我能安排好自己所有的事情,能够独立做决定并为自己的每个决定负责,把我扔到任何城市任何学校都能够适应。
李思奇:最大的收获是我认识到周围优秀的人实在太多了,所谓的“人生赢家”随处可见。更重要的是逐渐培养了自己在跌倒之后敢于再次站起来继续成长的能力。
Q5:对现在所谓的港校“退烧”有何看法?
李沁姝: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和判断,我不能妄加评论,毕竟真正能在港校和内地大学之间做选择的人并不多。无论选择内地高校还是港校,只要将来无悔于自己的决定就好。
李思奇:港校的独特优势是有目共睹的,但一些劣势也的确存在,比如学术氛围不够浓厚。我个人认为港校“退烧”这个说法过于片面,盲目跟风填报港校或贬低港校都不可取,每位考生都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适合自己长远发展的学习环境才是最理想的。
重庆晨报记者 林祺 实习生 陈晗 李林轩
黄海(香港大学本科毕业生,2013年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管理工程专业硕士)
毕业生:四年的基础受益匪浅
由于理想中大学与现实中港大环境之间的落差,在进入港大的第一年中,我也有过艰难的适应期。
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而言,与校园主流不能保持一致是痛苦的。和大部分同学聊天时,别人都对你正在做的事情不感兴趣;而当别人兴致勃勃地谈论准备参加哪个公司组织的案例大赛,你又无从插嘴。
我的本科专业是数学,港大的数学系以理论见长,因此我本科所修的很多专业课在未来的工作中是完全用不上的。很多人也对我到港大学习数学这个选择不解,因为港大给人的印象是商科、医学、法律等实用学科更强势,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适应期是很痛苦,但总有豁然开朗的时刻。后来,我渐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找到志同道合的满足感:我曾作为领队带领香港和内地学生的混合团队到海南乡下支教,也曾在一个旨在推动海峡两岸社会文化交流的非营利组织志愿工作了两年,借此机会与两岸三地的学者、记者、社会活动家有过深入交流。
不过,当我来到斯坦福攻读工程硕士,我开始发现数学功底带给我的种种好处,最明显的一点是,虽然我编程基础不强,但凭着学习理论数学的经验,计算机的知识相对容易上手。在四年前进入港大时,我并不知道自己四年后身处何方,但现在回头看,本科修读数学这一基础学科确实让我受益匪浅。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