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 2. B 3. B 4. B 5. A 6. C 7.
(1)(5分)如果不参加我们皇上赐给您的筵席,这就是对我们皇帝的不尊重。我们的国君有病,如果一定要他亲自参加,您能安然处之吗?
(2)(5分)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讥讽他用这种方法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
8.
写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写出了远去的长江气势浩大,切中题旨,铺垫出一派雄壮气象。
9.
诗中选用任公子的典故并不是单纯而热烈地歌颂盛世,而是在一派祥和安宁之中,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诗的感情深沉而表达稳妥,比喻以江水壮阔的气势与盛唐的国力相对应,贴切得体,从而自然又蕴含丰富地表达出盛世才子的惆怅。
10.
(1)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2)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3)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11. B 12.
小说以“锄”为标题,具有双关意义,既是六安爷手中的劳动工具,又是六安爷的精神寄托;同时象征在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冲突中,农耕文明渐失的社会现状。
13.
表明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突出农业生产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表明农耕对人们精神情感的重要性,为六安爷的活作铺垫。
14.
1)它体现了六安爷的无奈和悲凉。六安爷面对百亩园被毁的现状却无可奈何。2)它体现了农业、农村面对机器大工业生产的疯狂挤压的现状,引发人们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3)它体现了作者对农村、农业、农民生存现状的同情和对现实的批判。
15. A,B 16.
①创作《蓝袍先生》,更加清醒地认识自我,希望获得精神上的解放;②这一年的泰国之行,让他深受刺激,他认识到必须写一部长篇小说在文学上确立自己;③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尤其在思想方面。
17.
①在继承与创新中,陈忠实作品反映了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有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②陈忠实作品体现了他对生活真实而独特的感受;③陈忠实作品是他思想、精神的折射,体现其人格魅力。
18.
“寻找”是一种追求,一种探索;“剥离”是一种升华,一种创新。对原有创作、生活的反思给陈忠实带来从作品到思想的升华,如“越来越觉得有必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窠臼中脱离出来,在生活中打开自己,更想在思想上打开自己。对新创作的寻找使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寻找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生活和生活体验的结构,在文学上确立自己。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完成了长篇小说《白鹿原》。
19. B 20. B 21.
A
22.
(1)PH值发生变化。(2)花青素会随着时间的不同而变化。(3)引发花青素变化。
23.
某校的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活动,二是讲座。活动包括体育课上的太极拳练习和手工课上的中国结、剪纸的学习和实践。讲座内容包括旗袍、围棋和国画三个主题。
书面表达
24.
略
解析
简答题
1.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原文中是“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并不包括“所载内容”。
2.
此项范扩大化错误,原文只是说“”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并没有泛指旧史学。
3.
无中生有,原文已指出“《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也不是相与虚构的”。
4.
本题的断句考查,需要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动词前,名词后,虚词停顿,特殊句式等来断分,具体断句要回归原文结合语境来。
5.
首相就是指宰相,在古代中,宰相没有大小区分,这和现代意义不同。
6.
不是派使者调解,而是禁止。
7.
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我们按照实词一一落实,虚词判断用法,句式要体现的原则来翻译句子。
8.
本题考查诗句的表达内容和写作技巧用意。此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解答。
9.
本题考查手法——用典的作用,以及在诗人笔下表达的情感。
10.
这道题目仍然按照高考的惯例,选择了一篇初中的名篇,两篇高中的名篇,按照内容的理解填入名句。
11.
此题为5选2,需要做出最佳的选项。
12.
1)从题目上来看,该题是一语双关,“锄”既是六安爷的生产工具,又是六安爷的精神支柱。2)从结构上看,锄是贯穿全文的线索。3)从主题上看,锄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象征,是被工业挤压的毫无生存空间的农村的象征。
13.
1)”几千年“”几百代“之类的词语说明了西湾村历史的悠久以及西湾村人在这块土地上耕种的历史之久。2)“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说明西湾村人在这片土地上付出了太多辛勤的劳动,和这片土地的感情有多深厚。3)”几千斤”“几万斤”的粮食,说明西湾村土地曾经的辉煌。它养育了太多的人,贡献是巨大的。以上几个方面无不暗示:这一片土地如果变成焦炭厂,不管它能带来多少经济效益,但它带来的方方面面的遗憾将无以弥补。
14.
1)它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是六安爷逢问便答、说了好几遍的话。这句话说明他心里清楚锄这片地已经没有意义,但他还是要去“过瘾”。锄地已经上瘾,可见他对锄地、对农业劳动的热爱。明知无意义,还要“不理智”地去“锄”,说明他在即将丧失土地时对于土地和劳动的不舍。小说以人物的这一典型语言表现了六安爷勤劳、热爱土地、热爱农业劳动的形象以及他内心的隐痛。
2)它是理解主旨的关键
明知锄地没有意义,却还是要去过瘾,表现六安爷的无奈,对于土地和农业劳动的不舍。而六安爷是中国几亿农民的一个缩影。六安爷对于土地的感情正是无数农民心中的感情。小说这样写,引发人们对于现代工业冲击传统农业、农民丧失土地、生存空间被压缩等问题的思考。
15.
C项“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错。这不是错误判断,这是陈忠实对自身有了新的认识。正是这一认识促使他后为想“剥离”,想“寻找”。 D项、“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一句是递进关系,而原文“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是并列关系,而且有“不一定”这个限定词。E项“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文中并无此信息。相反,我们从文中了解到他也有过困惑。
16.
1)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觉得自己是“乡棒”。他认识到了自己在见识上的缺陷和不足。
2)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从生活上,也从思想上。剥离的愿望使他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正是这样一个愿望,为他后来写出《白鹿原》打开了基础。
3)剥离自己、打开自己的愿望使他倍感困惑又倍受启发。在困惑中他接触了《百年孤独》《活动变人形》等中外优秀长篇小说,这些东西又带给他关于长篇不说结构处理的新的感悟。
以上这些都源于1985年的泰国之行,正是这种乡棒的感觉让他认识到自己在见识、思想和创作上的缺憾。而正是这些缺憾带给他的困惑激发了他的思考和感悟,让他在文学创作上获得飞跃式的认识,为后来写出《白鹿原》打开了基础。所以说,这一年是……
17.
解读永留人间的含义是关键。
18.
注意审清题目;分点陈述,内引外联,内引不离文本,外引即根据题目要求,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迁移。
19.
1项正确。举重若轻:解析: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
2项正确。光怪陆离:光怪:光彩奇异;陆离:色彩繁杂、变化多端的样子。形容形状奇怪,色彩繁杂,中性词(不能用来形容人),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
3项正确。改换门庭:另择新主,另找依靠。句意是说他改变人生道路,这是他另一个“依靠”。
4项错。并行不悖:解析:此词是指可以共存,而不相互违背。可同时进行,不相冲突。而句意是说《西游记》和《聊斋》可以“并行”,共同对读者产生影响,但这不是“并行不悖”,文中并未强调这二者不相互违背。
5项正确。空谷足音:比喻极其难得的音信、言论和事物。5项是正确的。
6项错。奉为圭臬:奉:信奉;圭:意为土圭,测日影器;臬:意为水臬,古时测量水平的仪器;圭臬:比喻事物的准则。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这里说的是人,不是言论。所以错。
20.
解析:A项搭配不当,“西红门创业大街”是不能“启动”的。C项成分残缺或搭配不当。后边那个“是通过……进行传播的”这个句子缺主语。从意义上来看,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新媒体”,而原句让“实时性”同时做了前后两个句子的主语。如果是这样,“实时性”和“是通过……传播的”不搭配。D兼有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句式杂糅。
21.
1句和2句的转折关系明显,很容易选B项的“当然”,可是,B项的“一旦”填在3处是不恰当的,因为这是一个假设。据此可知在A和C中选答案比较合适。而C项的1处和2处填进去是不太流畅的。1处填“一定”过于绝对。
22.
语句衔接题一定要瞻前顾后,既要注意前面又要照顾后面,前后夹击确定表达的内容。
23.
这是一道树形图表,我们要把握图表的内在逻辑,理清楚顺序,按照步骤有条理的组织答案。
书面表达
24.
漫画中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结果:100分的孩子得到奖励——一个吻,55分的孩子得到了一个巴掌的惩罚;相反98分得到了一个巴掌的惩罚,61分的孩子得到奖励——一个吻;通过着明显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这是唯分数是论,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悲哀。这不仅要引起家长老师的注意,更要让社会上的所有人认识到该如何评价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从漫画我们可以有如下的立意:
(1)家长的角度,学会教育评价孩子,不以分数惟论;
(2)孩子的角度,师长们(爸爸妈妈老师)请理解我的处境。
(3)社会角度,关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一个正确的引导。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