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京市崇文区职工大学教学主楼,迎面可见三座巨大的雕像,两侧的墙面上也挂满了该校艺术系学生的实践作品,多是黑白照片,反映了前门地区拆迁改造场景、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建设等。学校副校长郑春蕾告诉记者,学校2006年投入近100万元建设起四个艺术工作室,极大地改善了学校主体生源——艺术类学生的上课条件。
硬件改善的同时,学校以“层级教学管理”为教改突破口,学生不再按时按点到学校点卯,机械地抱着书本上课,而是直接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
学生设计装饰教室
从去年年底起,崇文职大艺术工作室的造型艺术、商业设计、数字媒体和艺术理论工作室先后投入使用。涉足其间,仿佛到了挂满艺术品的画廊、雕塑家的工作间、图片社的暗房,或电视台的线型编辑室。惟独不像的就是教室,因为,这里没有黑板、没有讲台,甚至看不明白老师应该站在什么位置上课。在艺术系工作室里,找不到一丝传统教室的影子。艺术系系主任刘琦说,在工作室的设计、施工过程中,学校装饰专业学生献计献策,包括工作室后期装饰风格定位和一些具体工作,都是学生完成的。
艺术系的毕业生对学校当年的教学条件还记忆犹新。以前上课时,搞雕塑的学生一件作品要拖很长时间才能完成,一堂课捏个鼻子、眼睛,由于没地儿放,下课了也就毁了,下堂课从头再来。做陶艺课前课后师生还要肩负搬运工、清洗工的职责。如今,四个工作室同时可满足素描、图画、色彩、雕塑、陶艺、广告设计、装饰设计、动漫、数字与多媒体等十多个专业教学工作。工作台上还摆放着学生没完成的作品,学生再来时可以接着干。
走出校园搞实践
帮着学校设计工作室只是崇文职大艺术系学生做的事情之一。他们的社会实践已充分和外界联系起来。他们的成绩包括为三里屯酒吧一条街做形象包装、参与北京市龙潭湖体育产业园项目的整体策划、宣传,参加摄影大赛,作品获得全国大奖。
上学前,学生李超在北京一家公司做出纳,有些美术功底的她想投身广告业,于是报考了崇文职大的广告专业。在校期间,她也参加了龙潭湖体育产业园项目的实践活动。她说,当她辞去原先的工作,去大大小小的广告公司应聘时,就发现实践经历、作品有多重要,没有作品甚至连小公司都不会给面试机会。如果想靠文凭去找工作,别说成教文凭,美术院校的本科也未必好使。在做自己的实践作品时,龙潭湖体育产业园的一个图标设计,李超就用了3个月的时间。这种艺术实践让她着迷,也增强了她从事美术设计职业的信心。
层级教学摒弃点名制
郑春蕾副校长说,艺术系工作室其实是建构艺术教育、艺术创作、商业开发和对外交流等四位一体的教育平台。工作室中,师生经常一起创作,既是师生也是合作者。工作室为学校开展“层级教学管理”奠定了基础,下一步将突破只注重考勤而忽略教学效果的教学管理模式,例如,平时成绩和出勤分只占本门课程的30%,而考评成绩占70%。
刘琦说,层级教学管理的关键是打破班级管理和专业限制,色彩专业和广告设计专业、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不是分班教学,而是在一间工作室内授课。在共同创作、完成真实项目时互相交流和配合,和真实工作环境没有区别。把不同专业的学生集中授课或归入一个项目组中,再实行点名已无太大的意义,但并不是放松管理。学生的项目完成情况不由责任老师一人说了算,而是由工作室的所有老师来考评。项目做得好不好,负责不同分工的学生有压力,责任老师同样有压力。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教师的学术个性与艺术特长,学生也拥有更多自主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