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一所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是 “211 工程 ” 重点建设和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并设有研究生院的高等院校之一。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前身是以清华大学石油系、化工系为基础,汇聚
天津大学、
北京大学等高校的部分师资,于1953年创立的北京石油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1960年10月,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69年,学校迁至山东东营胜利油田,更名“华东石油学院”。1981年6月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成立研究生部。
1988年学校更名“石油大学”,校本部设在北京,由石油大学(北京)和石油大学(华东)两部分组成。1989年学校在北京恢复招收本科生。1997年,石油大学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行列。2000年,石油大学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归教育部直属。200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立研究生院。2003年10月,教育部与四大石油公司签署了共建石油大学的协议。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中国石油大学”。2006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同年,学校开始建设国家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07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评估,并获“单项奖”。
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师资情况: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北京
十三陵旅游区。校园总面积约496.5亩。截止到2008年3月,在校全日制本科生6557人、硕士研究生3567人、博士研究生563人、留学生330人。在校生总数一万余人。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已达1.6:1,其中硕士生与博士生的比例为6:1。
学校现有教职工1178人,专任教师750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54.9%。教授188人,副教授21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9人,现有
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6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2人,霍英东教育基金获得者 9 人,孙越崎能源大奖获得者3人,李四光奖获得者1人,
侯祥麟基金奖获得者4人,入选“新(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入选“新(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入选“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1人。
学校形成了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工理管文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学校设有10个院(系、部),共有25个本科专业;拥有4个博士授权的一级学科,32个博士点,4个博士后流动站;19个硕士授权的一级学科,99个硕士点;在11个工程领域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以及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机构。
“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3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0项。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4项,省部级教材奖12项,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北京市精品课程。
学校图书馆藏书60万册,光盘及网络数据库35种,学术期刊1115种。学校编辑出版有《古地理学报》、《Petroleum Science》等报刊。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坚持“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准则,本着立足全国、面向石油石化工业的指导方针,在拓宽专业的同时,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切实做到既加强了基础,又使各学科之间的横向交叉与联系得到不断加强。探索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新思路、新途径,建立了一套以培养学生能力、素质为主要目标的培养模式。学校自96级起在本科生中实行“两段式学分制”和主辅修制等教学模式。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数十个国外高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与合作。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具有很强的科研实力,是我国
石油、石化工业高水平的科研基地之一,教师人均科研经费位于全国高校的前列。正在为创建“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当前,学校正朝着学校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