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高考一结束,许多家长就频繁活动,托人找关系、通门路,企图通过什么“门道”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心仪的大学和自认为理想的专业,于是递条子、打招呼者屡见不鲜。这种招生工作中的不正常行为大大损害了招生的公平与公正,引起广大群众的普遍反感和不满。
如今,招生录取工作基本实现了计算机远程录取,各高校一般不再派人到各省市现场录取,一切靠电脑操作完成。从投档开始就由电脑控制,计算机根据招生计划及考生志愿,从高分到低分按规定比例人数把电子档案提供给高校,学校想指名道姓调档就不可能。打招呼、递条子进不了录取高校招生工作室,无异于堵死了“后门”。高校也是从各省招办提供的考生名单中择优录取,想换人没门,对不录的考生需向招办说明理由。另一方面,各高校录取现场全由电脑操作,完全分开,众目瞬瞬之下,不给“有想法”的人任何机会,即使个别工作人员有什么想法,遇上计算机的铁面无私、六亲不认也无能为力。因此,由计算机远程操作来完成招生录取,确实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因此若是有人说只要花点钱,就能帮你疏通路子,千万别信。
高校招生工作是涉及千万考生和家长切身利益的事,近年来却被一些不法之徒瞄上,成了他们的“唐僧肉”。每年高招录取期间,这些不法分子利用部分考生和家长的“求学”心理,以及对高招录取政策、程序的不了解,采取各种骗术诈骗钱财,严重损害了考生的利益,扰乱了正常的招生秩序。
为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防范和识别招生诈骗行为,现以近几年高招中常见的一些诈骗使俩为例,向大家披露招生骗子们的丑恶行径及相应防范措施。
骗子伎俩一:谎称握有“内部指标”,骗取指标费
这是近年来高招诈骗中骗子们最常用的诈骗手段。这类骗子一般事先会对相关高校的情况进行摸底了解,然后私刻公章,伪造招生文件和录取通知书,甚至私自设立报名处。之后通过各种途径接近考生家长,或是吹嘘自己神通广大,或是干脆冒充高校招生人员,以“内部指标”和“低分录取”为诱饵使家长上当。
而一旦家长将几万、甚至十几万元的“指标费”交给骗子后,他们会立刻上演金蝉脱壳,溜之大吉。
高招录取中高校少量的调整计划是为了平衡地区差异,给当年报考人数多、生源质量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一定的扩招名额。所有调整计划也都必须在高校和省市招办统一的录取过程中进行,在高校所在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上,按照考生志愿及分数顺序进行投档,决不会降低录取标准,实施所谓的“点招”,更不会利用调整计划巧立名目向考生收费。凡通过不正规录取途径,随意降分录取的均为欺诈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