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名称不同
与专业招生相比,按类招生的专业类名称没有专业名称划分得详细,一般是某一学科领域内的一级学科或者二级学科。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推行“大类招生”的招生模式,据了解,在“双一流”高校中,已有一半以上的高校实行了按大类招生,可见大类招生渐成趋势。
那么,什么是大类招生?大类招生有哪些模式呢?本文整理了关于大类招生考生和家长关注的问题,供参考。
>>>>什么是大类招生?
所谓按大类招生,简单来说就是按学科大类招生,高校将相同、相近的学科门类,同院系或者不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考生填报志愿时,可以直接按照专业大类的名称来填报志愿。
>>>>“大类招生”和“专业招生”对比
例如:工商管理类(包括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第一年或第二年不分专业,统一学习专业基础课,大二或大三时再根据本人前期的考试成绩和意愿,进行院系或专业的选择,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注:因每个学校培养模式有差异,具体情况以学校招生章程公布为准。
>>>>大类招生的三种模式
(一)按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招生
这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实行的大类招生形式。这种招生方式中的专业类所包含专业一般具有学科相近性,把一些特点相似或者具有相同属性的系科或专业方向合并在一起招生。等大二或大三再分到不同的专业进行具体专业课程学习。
(二)按院系招生
按院系招生的高校,一般是一个学院或系,按一个或几个大类招生。学生们可以通过对学科、专业的学习和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成绩等,再在院系范围内选择专业。
(三)按“基地班”“实验班”模式招生
还有一些学校是以“基地班”、“实验班”等形式进行招生。当然,不是所有的实验班都按大类招生,还有很多高校的实验班是入校以后再进行选拔的。
>>>>大类招生与专业招生、院校专业组区别
那么,大类招生与以往的专业招生有什么区别呢?另外,新高考改革后,部分省市的志愿填报采取“院校专业组”模式,它们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大类招生与专业招生
(一)专业名称不同
与专业招生相比,按类招生的专业类名称没有专业名称划分得详细,一般是某一学科领域内的一级学科或者二级学科。
(二)招生计划不同
对于按类招生的学院,学校招生计划数不再按专业划分,而是下达到按当年计划招生的专业类,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只需填报相应的大类,不需要选择确定自己就读的具体专业。
(三)培养模式不同
不同的高校在按类招生的过程中结合本校的教学资源、学科建设、专业布局、院系建制、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就业方向等问题制定相关的培养模式,彼此之间也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高校内,不同类别的培养模式、分流时间等也会有所区别。
大类招生与院校专业组
新高考改革后,部分省市的志愿填报采取“院校专业组”模式。
“院校专业组”由招生院校根据不同专业(含专业或大类)的科目要求设置,是本科志愿填报与投档录取的基本单位。一所高校可设置一个或多个“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内可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
两者区别:
“院校专业组”含若干个专业志愿,也可包含若干个“招生大类”。
“大类招生”是“院校专业组”下设的招生专业。
>>>>填报志愿前注意事项
(一)综合考量一致性
填报大类招生专业志愿前,考生要考虑清楚自己的兴趣与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就业前景是否一致,同时考虑到大类招生未来仍要进行专业分流,存在分配到非心仪专业方向的可能,以及因此产生的一些后续问题。
(二)区分专业方向
考生在填报志愿前,要仔细阅读学校招生简章,了解每个招生大类包含哪些专业。各校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不同,同一招生大类包含的专业及未来深造、就业的领域可能是不同的,考生要仔细研究,加以区分。
(三)了解专业分流方式
考生还要了解各校大类分流的时间及方式。有的院校是双向选择,有的院校则要看学生的综合成绩来确定。目前,国内高校大类专业分流模式大致有两种:
一是基于学生成绩、平时表现等综合因素分专业。这种模式最直接的影响是,排名在后的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有些学生可能是为了某个专业才选择大类专业,可在选专业时,受成绩排名等影响,难以选到目标专业。
二是直接按照学生意愿选专业。这种方法看似更科学,但操作起来很困难。在实际中,大部分学生更乐意选择“热门专业”,这样一来,“热门专业”扎堆,人数太多难以吸纳。
不同的分流方式决定了学生未来进入某个专业的难易程度。
(四)避免专业受限
部分院校在大类招生时没提出具体要求,但专业分流时对身体条件会有限制。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对照相关体检标准,了解自己的志愿专业是否有身体条件要求,如不符合要避开报考。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