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农林大学校园里,来自坦桑尼亚的艾利绕过高达两层楼高的菌草丛,指着诸多纪念石中的一块,跟记者讲述自己是怎么来到中国的。这块石头背后茂盛的菌草是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2016年访华时种下的。正是因为这次访华,艾利才有了机会学习菌草技术。艾利是一位大学教师,本科和硕士专业都是跟环保相关。“学习菌草栽培蘑菇,既能保护环境,又能挣到钱。”艾利伸出拇指和食指,做出捻钞票的动作。
一株草,让101个国家的人走到了一起。也因为一株草,林占禧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奇人物。林占禧在福建农林大学研究了30多年的草,他发现,自然界中的芒萁、类芦、斑茅等草类,可以替代木头生产食用菌,就给这类草定义为“菌草”。菌草技术是林占禧发明的专利,该技术运用菌草栽培蘑菇,解决“菌林”矛盾。在以往,我国仅栽培香菇一年就消耗木材达700万立方米!
小小一株草,情接万里长。菌草技术被国家先后列为援巴布亚新几内亚、莱索托、卢旺达、斐济等国项目。菌草技术国际培训班已举办153期,5800多名技术人员和官员参加培训,遍布五大洲101个国家。在斐济,菌草技术被斐方誉为“岛国农业的新希望”;因为投资少、见效快,7—10天即可收回菌袋成本,在莱索托,农民称之为“Quickmoney”(快钱)。
菌草技术援外项目被列为2016年“海丝”核心区建设“走出去”重大项目,已在泰国、马来西亚建立菌草技术示范基地,且正与塔吉克斯坦合作建设基地。
这株草,只是福建高校发挥优势学科力量,推动技术输出的一个缩影:
越南第一座混泥土拱桥参考了福州大学教授陈宝春的成果,越南设计第二座混泥土拱桥时,特地邀请陈宝春对大桥设计进行咨询。今年3月,陈宝春一行前往越南河内,对越南大桥建设咨询项目进行技术交底,高质量的咨询得到越方的高度赞赏。陈宝春还通过翻译中国土木工程有关规范,促进中国标准出口。
福州大学教授刘成禹的研究成果——复杂工程环境下地下工程建造关键技术,解决了乌兹别克斯坦甘姆奇克隧道的岩爆难题。这个被称作“总统一号工程”、长达19.2公里的中亚最长隧道,仅中等强度的岩爆就达到3000多次。使用了刘成禹的新方案后,没有发生一起岩爆事故。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