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以上语句来自于一篇名为《生活在树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首段。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教授点评文章称“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还有阅卷老师直言不建议学生模仿。(澎湃新闻)
见多了太多少年老成、故作高深的高考满分作文,遇到这篇真正的“神作”,很多人反倒有点茫茫然不知所措了。“看不懂,所以瞧不上”是一种致命的自负,“不知道写的什么,请收下我的膝盖”则又太过轻佻戏谑。
应该说,自古以来,汉语写作就存在着两个传统,一者艰深晦涩,一者通俗易懂。而至近代以来,“白话写作”渐成主流正统,甚至成为某种政治正确。在此大背景下,《生活在树上》因其用词生僻、行文拗口,被网友指责故弄玄虚、装神弄鬼并不奇怪。但实际上,这种“立场先行”“文学问题道德化”的评判逻辑,从根本上说是不公允的。文有优劣之分,还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绝不是说繁复、怪异之文,就必然低人一等。
辞藻华丽,字意古奥,从不是一篇文章的原罪。《生活在树上》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其中的生僻字词、学术术语、哲学语言都用对了,并不存在穿凿附会之嫌。当然,有人也说了,就算是要表达同样的意思,也完全可以用更为常见、浅显的遣词造句——这纯属是“为批评而批评”了。且不说写作纯属个人自由,但就文质呈现效果而论,不同的文本形态还是有差的。
不同层次的读者,对“文通句顺”的标准是不同的。写作是一种能力,阅读则是另一种能力。只有双方能力适配,方能产生共鸣。应该庆幸的是,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的老师,展现出了极高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最终敲定给予《生活在树上》一文满分。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神文”遇到了懂它的人,这也算是一段佳话了……需要厘清的是,高考作文本质上就是应试取分之作,既不需要“文以载道”也不承载宣教布道的使命,能征服阅卷老师,就是胜利!
能看懂的人自然懂,个别考生写出了多数人“看不懂”但专业人士狂赞的神文,这是一件好事。就展现高考生逻辑思辨、思想深度而言,这样的文章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当然了,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都该量力而为,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正确的。蒋璟璟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