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福建省和厦门市签订共建集美大学协议,它意味着福建省和厦门市开始迈出更多“实质性”共建集美大学的步伐。有人还将这一实质性共建通俗地解读为:从现在起,对于集大,厦门市将“视同己出”。当然,无论是哪种解读,应该可以肯定的是:集大的办学实力得到厦门的肯定。
这几年,在服务厦门方面,“集大力量”也发挥自己独有的作用。从今天开始,我们分四次,从几个侧面,为您介绍正在崛起的“集大力量”,以及它服务厦门发展的故事。
今年高考前一个月,集大突然宣布,在闽招生从本二批进入本一批。对于这所本一批的“新兵”,会得到多少考生的信任,高招前,有很多揣测。不过,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从以往新晋升本一的高校看,集大今年的录取线应该会向本一线看齐,有的人还担心,它是否会有足够的本一线生源?
结果不仅令考生跌破眼镜,也让集大自己没有想到:集大今年在闽文史类和理工类的投档线,分别高出本一控制线13分和19分,而且,这位“新兵”的投档线,赶超福建老牌的本一高校,名列全省第四名,仅次于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和华侨大学。
不仅在福建,在首次进入本一批招生的安徽和河南省,集大今年投放的招生计划较往年有大幅度的增加,考生却回报更热烈的报考热情。其中,在安徽文史类和理工类投档线别高出当地本一线15分和20分。集大认为,这些招生数据是社会对集大办学实力认可的一种表现。
最近几年,集大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综合办学实力明显提升,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今天,我们从数字出发,从数字中来认识集大的办学实力。
校园增至2300多亩
感观上看,集大的实力表现在:长高了,也壮了。集大位于同集路上的校区,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之一,它的办学条件的改善,从中可见一番。
集美大学1994年在集美学村的五所院校基础上合并成立,不过,事实上,到1999年才算是实质性的合并。从1999年到现在,集大校园面积从1999年的1170亩增加到2300多亩,建筑面积从45万平方米增加到102万平方米。
学生人数也“高歌猛进”——1999年,集大实质性合并时,学生人数为8750人。到2011年,达到26000多人。
去年科研经费达9000多万元
如果说校园面积和学生人数更多体现的是集大量的扩张,那么,师资队伍和科研的数据,可能是质的一个体现。
1999年,集大专任教师917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21%,其中教授只有34人;现在,集大有专任教师1500多人,其中,教授180多人,副高职称550多人。此外,还有双聘院士5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1人,国家、省“千百万人才工程”人选13人。
在科研上,1999年,集大的科研经费240万元,2005年,达到1254.85万元,2011年,达到了9000多万元,是1999年的38倍多。科研经费的增加,使得集大的科研能力突飞猛进,拥有了承担国家级课题的能力,2011年,集大首次获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前期项目,另一个更重要的标志是:去年,集大陈昌生教授参与的“坛紫菜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及深加工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拥有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
不太为现在学生所知的是,集大1994年组建时,合并的院校办学层次参差不齐,专科占一部分。某种角度上看,这段被逐渐淡忘的办学历史,也是集大办学实力增强的一种表现。
集大现在已经完全摆脱专科面孔——2003年,集大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年,集大4个专业开始招生,实现研究生教育零的突破。
现在,集大有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覆盖5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点(10个领域),63个本科专业,专业覆盖工学、农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理学、文学、法学和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
不仅如此,2009年,集大成为了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即启动博士点建设工作,2011年7月,集大顺利通过省学位委员会专家组的立项建设中期检查,即将接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集美大学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立项建设工作验收,换句话说,一旦通过验收,集大就可以招收博士生了。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