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日前颁布,明确2021年实行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其中,主要变化是本科院校招生将不分文理科设置考试科目,而是实行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和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3+3”考试模式。这就意味着今年9月入学的高一新生将成为首届新高考考生。学校、学生应该如何迎接“新高考”?浙江、上海这些先行试点地区又有哪些经验可供借鉴呢?
改革方向:
“3+3”高考模式让学生选择权更多
“‘新高考’马上如期而至。”广东广雅中学校长叶丽琳在今年学校开放日专题报告中表示,将于今年出台的广东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将促进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赋予每个学生更多的选择权。
2018年起入学的广州高中生今后在参加“3+3”模式的高考时,除了语文、数学、英语3门科目以外,其他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所报考高校的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以前是等高考分数出来后再填报志愿、根据分数考虑大学和专业,而新高考则要求从高一开始就要考虑大学、专业的规划。
广东财经大学大二学生张欣说,现在回头看,如果能在中学时代提前接触不同的职业,从感兴趣的职业“倒推”大学专业,进而了解学习该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要求,自己的高中学习会更有目标,报考大学专业也不会太盲目。在她看来,目前经济、金融成为大学报考的热门专业,主要是大家认为这些专业以后就业不错。但对于这些专业究竟学什么、毕业后就业发展方向怎样、职业发展路径如何等问题,学生并不清楚。
校方应对:
尽可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科就变得格外重要。学校如何帮助学生应对呢?据悉,有的学校会提供几种选择,让学生在有限范围内进行选择,有的学校会尽量多地进行各种课程的组合排列,以满足更多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以执信中学为例,在国家课程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以及学生发展需要,开发了一批课程。多样化的课程满足了学生差异发展、特长发展、个性发展的需要。这些课程不在于传授学生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新一届高一学生进校后,该校考虑安排半个学期甚至一个学期的体验期,让学生充分体验各种课程,并允许有一次试错的机会。
华侨中学为了让学生们理性选择科目和未来的专业,在去年就成立了由跨学科老师组成的学生发展指导委员会,对学生的生涯规划作出指导。另外,学校还组成了家长讲师团,定期开展讲座,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职业,定下日后的发展方向。
而广州市第三中学则从三年前就开始实施数学分层走班,在走班教学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管理机制。未来,该校考虑在保留行政班级的基础上进行走班。
“前辈”建议:
发掘兴趣爱好+加强自我管理
“高中生活虽然学业繁忙,但不能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华工大三学生王紫建议,在高中阶段,可以利用假期和空闲时间多做一些社会实践类活动,特别是发现自己对某项活动有热情并愿意一直坚持时,不妨从各方搜集材料,深入了解,有可能就此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在对自己喜欢什么还不明确时,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也有意义。”
新高考改革,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科目和课程的权利,每个人都会有一张不一样的课表。在暨大的周同学看来,这种变革需要学生更加重视自我管理能力的锻炼,也更接近大学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不少大一新生进入大学后不适应,因为过去是在老师、家长的监督下学习,而大学失去了这种监督,个人目标又不够明确,就会出现规划性差、期末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因此,周同学建议在高中阶段要有意识地培养自我管理、主动学习以及抗压能力。另外,在目标设定上,要有更高追求,不能把高考作为最终目标,导致高考后丧失自我发展的动力。
先行试点:
新高考带来一定挑战
此番高考改革,上海、浙江率先进行了试点。在近日举行的华东师范大学广东中学校长校友联谊会上,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教育总顾问、海亮教育集团总校长叶翠微表示,浙江落地“新高考”,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物理的“寒冬”、学生的负担、教师的疲惫、家长的茫然和学校的透支等。据2017年浙江省公布的数据,七门选考科目中,选物理的学生排到了第六位,即总共25万考生,选物理的学生只有约8.9万名。
叶翠微说,总结起来,“新高考”带来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核心素养,这影响到怎么看待语文学科的教学;二是课程架构,这要求对课程进行校本化;三是自主学习,怎么根据学生的特色和需求形成定制化的教学。不可否认的是,按照“新高考”实行大规模走班制,需要更高水平的学校管理,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上海、浙江推进“新高考”改革后,仍存在师资、场地不足的问题,在其他地方这一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另外,老师因为学生选科的差异出现忙闲不均,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统筹考虑解决。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日前颁布,明确2021年实行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其中,主要变化是本科院校招生将不分文理科设置考试科目,而是实行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和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3+3”考试模式。这就意味着今年9月入学的高一新生将成为首届新高考考生。学校、学生应该如何迎接“新高考”?浙江、上海这些先行试点地区又有哪些经验可供借鉴呢?
改革方向:
“3+3”高考模式让学生选择权更多
“‘新高考’马上如期而至。”广东广雅中学校长叶丽琳在今年学校开放日专题报告中表示,将于今年出台的广东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将促进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赋予每个学生更多的选择权。
2018年起入学的广州高中生今后在参加“3+3”模式的高考时,除了语文、数学、英语3门科目以外,其他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所报考高校的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以前是等高考分数出来后再填报志愿、根据分数考虑大学和专业,而新高考则要求从高一开始就要考虑大学、专业的规划。
广东财经大学大二学生张欣说,现在回头看,如果能在中学时代提前接触不同的职业,从感兴趣的职业“倒推”大学专业,进而了解学习该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要求,自己的高中学习会更有目标,报考大学专业也不会太盲目。在她看来,目前经济、金融成为大学报考的热门专业,主要是大家认为这些专业以后就业不错。但对于这些专业究竟学什么、毕业后就业发展方向怎样、职业发展路径如何等问题,学生并不清楚。
校方应对:
尽可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科就变得格外重要。学校如何帮助学生应对呢?据悉,有的学校会提供几种选择,让学生在有限范围内进行选择,有的学校会尽量多地进行各种课程的组合排列,以满足更多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以执信中学为例,在国家课程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以及学生发展需要,开发了一批课程。多样化的课程满足了学生差异发展、特长发展、个性发展的需要。这些课程不在于传授学生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新一届高一学生进校后,该校考虑安排半个学期甚至一个学期的体验期,让学生充分体验各种课程,并允许有一次试错的机会。
华侨中学为了让学生们理性选择科目和未来的专业,在去年就成立了由跨学科老师组成的学生发展指导委员会,对学生的生涯规划作出指导。另外,学校还组成了家长讲师团,定期开展讲座,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职业,定下日后的发展方向。
而广州市第三中学则从三年前就开始实施数学分层走班,在走班教学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管理机制。未来,该校考虑在保留行政班级的基础上进行走班。
“前辈”建议:
发掘兴趣爱好+加强自我管理
“高中生活虽然学业繁忙,但不能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华工大三学生王紫建议,在高中阶段,可以利用假期和空闲时间多做一些社会实践类活动,特别是发现自己对某项活动有热情并愿意一直坚持时,不妨从各方搜集材料,深入了解,有可能就此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在对自己喜欢什么还不明确时,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也有意义。”
新高考改革,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科目和课程的权利,每个人都会有一张不一样的课表。在暨大的周同学看来,这种变革需要学生更加重视自我管理能力的锻炼,也更接近大学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不少大一新生进入大学后不适应,因为过去是在老师、家长的监督下学习,而大学失去了这种监督,个人目标又不够明确,就会出现规划性差、期末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因此,周同学建议在高中阶段要有意识地培养自我管理、主动学习以及抗压能力。另外,在目标设定上,要有更高追求,不能把高考作为最终目标,导致高考后丧失自我发展的动力。
先行试点:
新高考带来一定挑战
此番高考改革,上海、浙江率先进行了试点。在近日举行的华东师范大学广东中学校长校友联谊会上,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教育总顾问、海亮教育集团总校长叶翠微表示,浙江落地“新高考”,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物理的“寒冬”、学生的负担、教师的疲惫、家长的茫然和学校的透支等。据2017年浙江省公布的数据,七门选考科目中,选物理的学生排到了第六位,即总共25万考生,选物理的学生只有约8.9万名。
叶翠微说,总结起来,“新高考”带来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核心素养,这影响到怎么看待语文学科的教学;二是课程架构,这要求对课程进行校本化;三是自主学习,怎么根据学生的特色和需求形成定制化的教学。不可否认的是,按照“新高考”实行大规模走班制,需要更高水平的学校管理,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上海、浙江推进“新高考”改革后,仍存在师资、场地不足的问题,在其他地方这一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另外,老师因为学生选科的差异出现忙闲不均,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统筹考虑解决。
(文章转载自:信息时报)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