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是一所具有优良历史传统的高等学府。它的前身是1941年在延安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几经迭变,先后易名为中央军委俄文学校、延安外国语学校。1946年,学校迁至哈尔滨,成为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后易名为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1956年改为由高教部直属的哈尔滨外国语学院。1958年,在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基础上,扩建、更名为黑龙江大学,由外语类单科性学校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2003年8月2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成功并入我校,不仅扩充了学校的教育资源,而且有力地增强了学校的科研实力,大大地拓宽了学校学科、事业等的发展空间,在我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经过62年多的建设与发展,黑龙江大学已成为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齐备、办学形式多样、教学质量优良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校占地面积约177万平方米。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万余名,其中博士和硕士研究生966名、本科生16428名、专科生2331名、留学生近450名。学校设有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俄语学院、西语学院、东语学院、艺术学院、理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软件学院、信息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农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竞博国际学院、同庆学院、剑桥学院、北戴河学院等20多个办学实体和外语教研部、马列教研部、体育教研部、军事教研部等教学单位。开设了涵盖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管10个学科门类的共60个本科专业和24个专科专业。
学校目前设有全国俄语中心1个,这是俄罗斯联邦政府在中国所设3个俄语中心之一;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俄语语言文学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校另有省级重点学科17个;设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另有3个学科与其他院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54个专业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法学专业拥有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设有全国重点建设的12个农作物改良中心之一的国家糖料改良中心、我国唯一部级以上甜菜质检机构—农业部甜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国农科院黑龙江科技示范基地;学校还设有省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省“两课”教师培养基地。
近年来,黑龙江大学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路,千方百计加强教学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教学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学校拥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教学基础设施;拥有现代化的食堂、学生公寓、体育馆、游泳馆、休闲运动广场等生活基础设施;学校近两年加大了教学设备、实验设备的投入力度,教学基本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学校建有信息与计算中心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有较强的CAI课件设计开发能力和远程教学能力;学校与联通公司共建了宽带数字化校园网络,学校的校园网络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量居于黑龙江省前列,藏有中外文文献及电子文献近200万册,中外期刊1200余种,设有现代化的电子阅览室,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一级检索站。黑龙江大学体育馆是功能齐全、可以承接国际水平赛事的现代化的体育馆,于2002年上半年成功地承办了中国人保杯国际女子排球赛等,2003年9月将承办亚洲男篮锦标赛。
黑龙江大学俊彦云集,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300余名,其中专职教师1400余名。专职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570余名,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170余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00名,在读博士159名,具有硕士学位的631名。近两年,学校通过博士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杰出青年基金、特聘岗位津贴制度、青年教师培养与管理工程等措施,正在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学历、结构日趋合理的教师队伍。
黑龙江大学在素质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努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行学院制、学分制的教育管理模式,从而为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在学分制的弹性学制、主辅修制、选课制、题型制等机制的框架内,辅之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大力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贯彻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复合性原则,贯彻以自主的读书能力、动手能力、技术设计能力、创业能力为主要内涵的创新性原则,贯彻知识结构和培养规格的个性化原则等,由此,学校建立了以专业知识、外语能力和计算机水平为内涵的“一体两翼”的课程体系,实施了创新人才培养工程、读书工程、“两课”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的“532”工程、因材施教、分流教育的教学模式等等,使每一个同学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发掘自己的潜能,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成为时代所要求的复合型、创新型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学校还以教学评估和质量监控为保证,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评教、评学、评管”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确保了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学校现有科研机构51个,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九五”期间,学校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5000余项,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的优秀成果,其中有494项成果获国家、部委、省级的奖励。学校以服务社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导向,兴办多家科技产业、商服企业。
学校承办国家和黑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国家英语、俄语、日语等级考试,黑龙江省成人学位外语考试,对外汉语等级(HSK)考试等;国外考试中心承办TOEFL、GRE、WSK、BFT、日本语(国际等级)等多种考试业务。学校编辑出版的《求是学刊》《外语学刊》《自然科学学报》《中国糖料》《满语研究》《远东经贸导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黑龙江大学是一所开放型大学。学校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办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签订了合作与共建协议;与齐齐哈尔市、大庆市签署了校市全方位合作协议;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成立了竞博国际学院和同庆学院2个民办二级学院;与东方剑桥教育集团签署协议,成立了黑龙江大学剑桥学院;与省军区合作成立了黑龙江大学人民武装学院、与沈阳军区联合建立了选拔培训后备军官基地、与武警黑龙江省总队共建武警哈尔滨指挥学校。
学校以外语学科和汉学学科的优势为依托,大力发展国际化开放式办学。目前,学校已同国外50余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特别是与日本、韩国、俄罗斯、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部分高校有密切的文化教育交往。近年来,学校国际交流合作迈上了新台阶,已与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利兹大学,俄罗斯远东大学,加拿大雷克海德大学签署了联合培养学生协议,并先后派出联合培养留学生近900名。与加拿大北美文理学院签署了互建分校协议;与美国威尔克斯大学开展了即时交互式远程教学合作;与俄罗斯远东大学联合成立了研究生院;与英国利兹大学签订协议共建色彩化学系。
黑龙江大学具有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并确立了先进的教育理念。经过60余年的积淀,黑龙江大学熔铸和成就了“博学慎思、参天尽物”的校训,这表明学校以促进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挥教育的启蒙教化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个性特征,实现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与和谐发展。近年来,黑龙江大学的领导班子和全校师生员工注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确立了素质教育观、社会轴心观、多元质量观等大众化和国际化的全新的高等教育理念,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黑龙江大学认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学校不断加强校园环境整治工作,加快校园绿化、净化工作,加强校园文化景点建设和校园形象设计,确定了校训、校旗、校歌、校徽、碑铭,设有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全方位打造蕴涵深厚人文精神的文化校园。学校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校内外专家、教授开设讲座,聘请吴文俊、李学勤、文怀沙、厉以宁、梁晓声、崔永元、敬一丹、白岩松等著名人士和专家学者担任我校兼职教授,开设讲座,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学校积极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干部人事制度上,实行了“民主推举、公开选拔、竞聘上岗”的制度;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了特聘岗位制度,初步确立了按贡献和政绩进行分配的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配合黑龙江省大学生公寓小区建设,成立了黑龙江省大学城后勤服务集团;推进以法治校、民主治校、学术治校,实行校务公开、院(系、部)务公开,建立了法律顾问制度、重大决策专家论证制度、干部任免公示制度、二级教代会制度等等。
近年来黑龙江大学的跨越式发展得到了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普遍认可。2001年底,教育部对包括黑龙江大学在内的35所高等学校开展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我校同河北大学等8所院校获得了优秀的结论,这是黑龙江省目前唯一获得优秀的高校。2002年7月份,教育部常务副部长周济院士视察了黑龙江大学,对于黑龙江大学近年的跨越式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明确指出,“黑龙江大学抓住了机遇,保持了快速、跨越式发展,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2002年4月,学校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2002年5月,学校又作为黑龙江省内唯一一所高校被黑龙江省政府授予模范单位的光荣称号。
在新世纪里,黑龙江大学将以积极进取和深化改革的姿态,积极应对入世后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抢抓入世后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发挥“以俄语优势学科为龙头,建立开放互动的多层次办学模式”及“建立‘教、管、学’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机制”的办学特色,以优良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内容、科学的教学管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把黑龙江大学办成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新科技成果的孵化基地、新文化精神的培育基地,使学校真正成为现代化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