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下午,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李奕一行来到北京化工大学东校区,就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学生返校复课准备情况进行现场检查指导。校党委书记袁自煌,党委副书记、校长谭天伟,校党委副书记宋来新,校党委常委、副校长任钟旗全程陪同。
李奕首先指导了学生返校复课全流程模拟演练,先后实地检查了学校南门、教学楼、学生宿舍六号楼、食堂、校医院等重点部位,调研了可重复使用民用卫生口罩试生产、检测现场,听取了口罩材料批量生产情况的汇报。在行进过程中,谭天伟还现场汇报了疫情防控及学生返校复课的准备情况。他说,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学校已经举行了多次专项演练,今天的全流程模拟演练已经是第二次了,以后还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演练,通过演练才能彻查漏洞、补齐短板,并在防控方案中进一步完善。在各个场所入口都配备体温监测装置,在宿舍楼入口还配备人脸识别系统,强化安防功能。在教室、食堂、图书馆等场所的座位都配置二维码,学生入座扫码后“留下行动轨迹”,一旦有突发情况,可以第一时间实施有效管控和处置,确保学生返校后在校内活动轨迹及周围人员可追溯,形成闭环管理。学校还准备了大量的疫情防控物资,每个返校学生将会收到一份“防疫爱心包”,里面配备有我校自主研发的“可重复使用民用口罩”等物资。
座谈会上,袁自煌首先对北京市委市政府关心、教育“两委”支持北京化工大学表示感谢,随后系统汇报了我校疫情防控以来的学校师生员工基本情况、学生返校工作总体安排、学校疫情防控主要措施、引导学生有序返校复课工作方案。他说,自疫情发生以来,北京化工大学党委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坚决扛起政治责任、主体责任,坚持把师生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快速建立疫情防控指挥体系,成立以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的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部署全校疫情防控工作,全体校领导和各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坚守岗位、靠前指挥,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形成校园防控工作合力。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坚持责任落实有力、组织动员有力、宣传教育有力、凝聚服务有力,有效构建“纵到底、横到边”的“四位一体”防控组织网络和“防疫共同体”。强化制度建设,截至目前学校累计制定了包括通知要求、教学科研管理、执纪监督、人员管理、校园管控、信息统计、留观管理、后勤保障、物资保障、应急处置等在内的十大类共计90余个通知、方案、预案和实施细则。在学生返校复课方面,学校成立学生返校复课工作领导小组,遵循“积极、稳妥、循序、安全”的工作原则,严格落实教育部党组和北京市委市政府“三防、四早、九严格”的工作要求,2月底以来,学校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就着手研究制定引导学生有序返校的工作方案,并随着疫情的发展,结合演练中发现的漏洞、短板、薄板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对照《北京高校返校复课工作入校检查要点》40条115项要求,进一步梳理出209条工作要点,对毕业生的返校具体安排了七个批次、持续时间达40天,对学生返校前、返校途中和返校后管理的各个环节,细化职责、明确任务,层层压实、责任到人,确保学生返校复课工作“精精益求精,万万无一失”。在毕业生离校工作方面,学校党委统一部署,明确工作要求,各学院、各部门落实责任,健全机制,周密安排、简化流程、分工协作,制定相关工作计划以及突发事件工作预案,在返校前尽量通过线上办理形式完成相关手续,返校后通过“一站式”办理离校手续。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党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求各学院党政班子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学院领导、研究生导师、辅导员、班主任协同推进,教师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分阶段、分层次、分目标组织开展互联网就业指导,建立校、院两级“重点关注群体就业工作台账”,完善“一人一策”个性化就业服务。
[!--empirenews.page--]
李奕对学校疫情防控工作与学生返校复课准备工作给予肯定。他指出,北京化工大学在疫情防控和学生返校复课方面“动手早”;在人员、物资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做到了“底数清”,并随着疫情变化做到了动态调整;在返校复课方面做到了“规划明”,为避免聚集,全校6000多名学生分七个批次有序返校;在学生返校后借助“二维码”信息化手段做到了行动轨迹“可追溯”;对返校复课工作要求细化为200多个要点,做到了“工作细”。针对6月6号以后的学生返校复课,他强调,要高度关注毕业生在毕业、就业方面的变化所导致的心理和思想状况变化;要做好教育教学衔接平稳有序,避免疫情等多重因素导致其他事件发生;要及时跟进疫情防控指南的动态调整,做好疫情的早期发现和有效处置;要全方位做好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着力防范消除校园安全风险隐患。
袁自煌、谭天伟最后表示,学校将以此次检查为契机,继续坚决贯彻教育部党组、北京市委市政府及教育“两委”关于学生返校复课工作要求,进一步落细落实责任制,确保学生返校复课环节、毕业离校环节顺利完成。
市教委人事处处长杨江林、干部杨伟丽陪同检查,学校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活动。
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等近二十家媒体单位进行了现场采访和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