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沙眼病毒,汤飞凡要求助手把病毒接种到自己的眼睛里,历经40天,导致汤飞凡的左眼几近失明……”长春科技学院尤立新老师在讲授“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时讲到。
近年来,长春科技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从“触点”“融点”“亮点”入手,在知识传授中聚焦课程育人,强化课堂价值观引领,突出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推动“三全育人”格局形成。
找准“触点”。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意见”,制定“一师一优课”课程建设指南与解析(1.0版本),实施《长春科技学院“一师一课金课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从课程思政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改革等多条线共同推进,实现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全面优化课程质量,积极探索新型教与学模式。完善课程设置管理、课程标准和教案评价制度,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提高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创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推动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改革等。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健全课程育人管理、运行体制,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
讲好“融点”。挖掘每门课蕴含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实现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协同培养。结合学科专业在时政热点、国家大事、突发事件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引发的人文问题进行思考,包括专业知识、技术和产品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素养、道德情感、工匠精神等。比如,生命科学学院老师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中讲授病毒相关内容时,提出问题:你知道人类历史上与“新冠”病毒肺炎类似的传染病有哪些吗?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分析免疫、隔离、抗生素、干扰素等不同防治病毒手段的发展历史及原理,挖掘抗疫中的育人元素,阐述讲解奉献精神,让学生树立为祖国贡献自己力量的理想。
建设“亮点”。 将育人目标贯穿课程育人的全过程,强调“课程育人”的重要性,通过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打造适合学生成长的亮点课堂,把每门专业课都建设成育人金课。实践证明,90.6%的学生认为思政内容非常有助于所学专业知识的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及就业前景有了新的认识,由开课前的消极迷茫转变为积极向上;形成良好了的师生关系,学生遇到各种思想上的困惑时与教师交流的意愿更强;学生考研深造的积极性均显著提升。《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中药药剂学“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获批吉林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学科育人示范课程”项目并通过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