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黎文婕
2019年6月,为了尽可能“不浪费每一分”,山东应届高考生陈越(化名)下载了一款名为“完美志愿”的app,并花费599元购买了尊享会员志愿填报服务。
10天之后,他发现,这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发现它给出的一些分数线数据和官方数据有出入,于是就找了软件的客服。”陈越说,“客服说他无法处理之后要了我的登录账号,随后我发现我的高考省份被修改,所有数据对我来说都没有用了。”
此后,陈越多次联系客服,却一直无法处理。
2019年7月3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文表示,针对近日来群众反映的网上“志愿填报指导”存在不规范及安全风险等问题,教育部会同公安部联合约谈相关搜索引擎网站负责人,规范整治“志愿填报指导”信息服务。
大数据填报高考志愿火爆背后的现实情况是:近年来,高考报考人数不断增加,据公开报道,2019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超过千万人。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过去单靠招生考试资料不同,使用app、小程序等大数据平台填报高考志愿日渐成为许多家长和考生的选择。然而,由于平台质量良莠不齐,和陈越一样被志愿填报软件欺骗的用户不在少数。
甚至有考生曾在百度贴吧等平台发布帖子称,“某志愿填报软件曾测算我考上某一本院校的几率为80%以上,我放心大胆填报后没有填写其他一本院校作为后路,最终却未被录取,掉到二本。”
“一些服务机构所谓的‘大数据分析’,其实跟过去在志愿填报中所作的人工信息分析与处理差不多,只是他们利用计算机扩大了数据的采集范围。”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汤勇认为,如果过度依赖大数据,还有可能适得其反,“比如,运用大数据推测出某个专业的录取分数会很低,这容易误导家长和考生蜂拥而至填报这个专业,结果把分数线人为抬高,出现恶性踩踏效应,让一些考生因‘大数据’的误导而落榜。”
此外,花钱购买服务却无法顺利使用也是常有之事。
事实上,早在2017年,新京报就曾报道,南京有家长报警称自己在某报考APP客服指导下充值了500元,却无法正常进入系统,感觉受骗。界面新闻查询发现,多位考生曾在微博、百度贴吧等平台写下类似的受骗经历。2017年,江苏施行二、三本合并,为了“心里有个底”,于当年毕业的刘阳曾购买一款名为“求学宝”的志愿填报软件,“它号称一件填报志愿,但我充值之后却一直无法使用相关服务,询问客服也一直没有回应。”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