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7日晚9时许,本报倾诉记者接到汉口某中学考生小芬(化名)的电话。小芬在电话里哽咽着说:“我以前成绩一直不太好,高三整整一年,爸妈天天陪着我,我学习到凌晨,他们也等着我,给我做夜宵。在他们的监督下,我进步很大,今年高考考了500多分,在武汉读个本科应该没问题。高考结束后,我们一家三口去香港玩,我真的很开心很开心。可从香港回来,爸妈却很严肃地对我说,他们要离婚了。无论我怎么哭,怎么劝,他们都要离,还说他们早就要离了,怕影响我考大学才拖到现在的……”
2012年高考结束后,本报情感热线接到多个类似的求助电话,有和小芬一样的高考学子,也有不知如何向子女开口的父母。“高考离婚潮”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呈逐年上升趋势。
以北京市离婚案件最多的朝阳区法院为例,2009年至2011年,每年高考结束后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都有较大增长趋势。2011年最明显,高考后的20天是高考之前20天离婚案件立案数的2.3倍。而在递交诉讼要求离婚的当事人中,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约占七成。“离婚潮”持续到7月,从8月开始减少,逐渐回归正常。
孩子的高考居然附加上了一个掩盖家庭矛盾的沉重含义,充当起了父母离婚的临时调节器,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高考为重
离婚要等考后
在各婚姻登记处,与那些或相互指责,或横眉冷对的离异夫妻不同,这些选择在孩子高考结束后离婚的中年男女,离婚时不争不吵,彼此情绪平静,准备协议及签字办证,像很久以前就已商量好了一样。之所以选择高考过后这一时间,主要是担心考前影响孩子学习。中国人隐忍顽强、爱护子女的精神,在这里得到了非常生动的诠释。
从高考前考生父亲猝死,母亲及所有亲戚共同隐瞒死亡信息,直到高考结束才告知孩子噩耗(陕西西安刘庆),到父母车祸一死一伤,为了让孩子安心高考,家人、交警和学校共同编织了一个凄美的谎言,让他成为最后一个知道母亲去世的人(安徽芜湖沈飞),还有长沙一位母亲,因为送女儿前往考场被撞重伤,女儿在众多市民劝说下,含泪走进考场参加考试(湖南长沙张倩)……在中国家长眼中,任何事情都没有高考重要,任何事情都没有孩子的前程重要。
接到小芬的电话后,记者分别给小芬的父母打了电话。小芬的母亲说:“3年前,我和他爸的感情就破裂了。我想离婚,可小芬才读高一,学习成绩也不稳定,又是个女孩子,我怕影响她,就和她爸商量,等她考上大学就离婚。现在,她考试成绩也出来了,在武汉读个大学不成问题,也不会复读,我也可以安心地离婚了。这几年的日子我早就过够了!”
小芬的父亲则说:“我和小芬的妈妈是不可能和好的,我们俩现在都有了再婚对象,离婚后,我们会各自过自己的生活。如果不是为了小芬,我早就离婚了。希望你劝劝小芬,就算我和她妈离婚了,她永远是我唯一的孩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以前“从一而终”的想法,他们要求为自己而活。为了孩子的高考,他们已经忍了很长时间,感情早就破裂,但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前途,父母选择了等待。高考前为孩子活,高考后应该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自己的生活了。孩子高考完了以后,他们觉得自己该做的都已经做了,在法律上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完成了,就没必要继续忍下去了。
为了孩子
夫妻制订“停战协议”
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很多夫妻间矛盾的产生正是由于夫妻俩过于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心理感受。当他们有冲突的时候,一看到孩子在身边就都暂时休战,不在孩子面前吵架。表面上,夫妻避免了矛盾激化,避免了冲突的产生,事实上,矛盾并没有解决,而是像一个定时炸弹般埋在婚姻深处,而且随着时间的累积,这枚炸弹的体积会越来越大,当它因某件小事,某个切入点儿燃起的那一天,夫妻间的感情会彻底破裂。
家住光谷的张女士特别注重儿子的学习,从儿子上小学开始,她就与丈夫制订了口头停战协议:无论夫妻间发生任何矛盾,绝不在孩子面前争吵,绝不影响孩子的学习,在孩子面前,永远是恩爱,幸福的父母。
儿子上高三上学期时,张女士的丈夫出轨了。丈夫的背叛,张女士不能容忍,但想到儿子还在念书,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儿子即将参加高考。如果由于自己的事情,影响了儿子的情绪,导致他高考失利,那会是儿子一辈子的损失,会影响儿子的一生。这是张女士绝不愿意看到的。
几经思考后,张女士和丈夫进行谈判。双方约定,等孩子考上大学就去离婚,在此之前,两人在孩子面前不争吵,不冷战,继续扮演好父母的角色,让儿子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中。
与小芬父母不同的是,张女士夫妻决定将在儿子拿到入学通知书,办完“状元宴”后再办理离婚手续。
对于夫妻关系的破裂,张女士将之归结为丈夫的花心,出轨,而张女士的丈夫则称:“我并不是个花心的人,我只是这些年每天都要过得小心翼翼的。在她眼中,儿子,儿子的学习比什么都重要。儿子写作业时,我连咳嗽都不能大声,更别说大声和她说话了。我只是想过轻松一点的生活。”
在家庭教育中,人们往往认为不应在孩子面前争吵。但在心理学领域,也有人认为,孩子们需要看到有益的争执和解决方式的例子。
对以上两种观点,婚姻专家则认为,父母的行为应当取决于孩子的年龄,也取决于一个更严格的标准:两口子吵架的方式是什么样的。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名誉教授高特曼建议说,绝对不能让婴儿看到父母争吵。当幼儿感觉到父母发生矛盾时,他们的血压会升高,之后可能要费很大力气才能让他们平静下来。孩子4-8岁期间,在他们面前起点小争执是没关系的,但一定要当着孩子们的面解决问题,要么亲吻一下对方以示和好,要么向孩子解释你们已经将问题解决掉了。不过,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吵架会让他们产生两方面的担心:认为父母会分手,以及觉得自己是导致父母不和的原因。他们需要父母的保证,说他们能解决分歧,不过要真心实意地说出这话才行。一项新的研究强调,最重要的是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的方式,而不是是否争吵。如果父母争执方式得当,比如说在争执过程中一起积极解决问题,并一直表现出对彼此的感情,这种情况事实上会有助于孩子的成长。目睹过父母以这种方式争吵的孩子往往情绪更稳定,在社交活动中也更容易适应。相比之下,对父母和老师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如果父母在争吵过程中表现出攻击性或敌意,比如说掉头而去或是对伴侣不理不睬,那么孩子在一年以后往往会出现显著的情绪不稳定迹象,在社交方面也会遇到更多问题。
循序渐进
减轻孩子心理冲击力
小芬的父母,张女士,以及其他身处高考离婚潮的中年男女,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孩子已经成人了,上大学后学习压力也小了,这时离婚,不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事实上,年满18周岁考上大学,只能说明孩子生理上“长大了”,但不能作为他们心理成熟的标准。从家长紧盯的高中,进入相对自由的大学,没人管吃饭洗衣、上不上课,这样的环境本来就容易让孩子感到迷茫,找不到方向。父母此时离婚,更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会将与高考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精神压力,突然间抛给了毫无思想准备的孩子。此时,父母们似乎忘记了,高考后的孩子面临的是人生的关键选择期,他们更需要父母在旁边的温情指导。然而父母决然的离婚只能给孩子带来无尽的心理创伤,甚至有可能造成孩子在高考后的行为反常。其实,离婚对人的伤害是很难估摸的,让孩子早一点知晓家庭的真相,也是孩子知情权的需要,早点让孩子认识到父母间有问题存在,给孩子发挥自己作用的空间。孩子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接受现实的心理过程,才不至于产生过激的行为。平时对父母感情不和没有察觉的孩子乍听到这个消息,有的离家出走整夜不归,有的闷不作声锁在家中,甚至出现中等抑郁症状。如果突然给孩子一个打击,他可能会以上网、赌博、夜归、生病等行为企图引起父母的注意,反复多次后会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有专家指出,后高考时代,考生心理更值得关注。这个时候,考试的压抑和重负还没有完全退却,高考成绩、志愿填报等压力接踵而来,心理问题容易井喷。据心理专家不完全统计,高考结束到录取结束这段容易被忽视的时间里,60%—70%的高考考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近20%的考生会因为过分焦虑而影响了日常生活。
一些考生还可能由于过分焦虑、恐慌、烦躁等而做出极端的事。2012年6月10日,新疆乌鲁木齐高考复读女生因高考失利从五楼跳下,结束了自己如花般的年轻生命,这足以给社会和广大家长敲响警钟。事实上,考生因高考而出现心理障碍的事例年年有,如何防止或减少此类悲剧的发生,这是教育者、家长,乃至全社会都要思索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对考生心理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一方面要探求更完善的高考制度。
诚然,我们能理解家长们希望早日得到解脱的心情,也反对为了孩子而“委屈”自己的观念。我们更明白,勉强维持一个家庭,让孩子长期生活在“烽烟战火”或者冷暴力的生活中,对孩子的成长更加无益。不过,父母最好还是能够多考虑一下孩子的心情,让孩子有个心理缓冲期。即便要立刻离婚,父母也要让孩子明白:即使离婚,爸爸还是爸爸,妈妈还是妈妈,爸爸与妈妈之间也许没有感情了。但爸爸跟孩子的感情不变,妈妈跟孩子的感情不变。在孩子心目中都应该以父母为骄傲。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相信孩子接受家庭的变故时所受的心理冲击会小一些。
离婚请慎重
不可把婚姻当儿戏
对于当今高离婚率,对于高考离婚潮,不能简单视之为“洪水猛兽”。如果感情不好的夫妻可以顺利离婚,保持婚姻关系的人都过着质量较高的感情生活,这是一种和谐的社会生态,既是人性自由的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高考后的“离婚潮”,对父母这方来说,也许大多数可算是理性选择孩子人生的一件大事已毕,家庭解体不会太影响其学习成绩和未来选择;孩子已成年,应该能够理解父母的无奈选择。
但是,有多少离婚,是真正理性的选择?婚姻是承诺,更是一种承担,离婚只是对失败婚姻的一种补救措施,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手段。无论是结婚还是离婚,既然选择了,就要负起责来,不但要对自己负责,对配偶负责,还要对社会负责,切不可把婚姻当儿戏。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