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多元价值体系建立,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会服从内心召唤,选择并投身于自己喜欢的科学事业
又至一年高考填报志愿时。有心者收集1999—2010年各省高考状元报考专业后发现,经济管理类专业最受“状元们”青睐,“数理化”等基础学科则鲜有问津。有人担忧:顶尖生源拥抱商科,是否会影响优秀科研苗子的流失。
不久前到中国科技大学采访,考生志愿填报的取向,也引起了该校副校长陈初升的察觉。中科大以“数理化”等理工科专业而著称,这位副校长坦言,与上世纪80年代全国顶尖生源扎堆中科大相比,生源质量确实不如以前。
但陈初升似乎并没有过于忧虑。一方面,学校整体上录取的仍然是全国最好一批的学生;另一方面,不少学生是奔着实现“科学家”梦想而来,目标明确。
众所周知,探索科学,特别是基础性科学研究,属于较高层次精神需求,个人兴趣尤为重要。在经济、管理等专业成为多数考生首选背景下,仍然选择科学类专业作为自己四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志业,这样的年轻人无疑会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高考“状元”扎堆于非科学类专业,可能是他们热情并不在此,又或者其他诉求暂时压过了兴趣。总之,选择并非自主,勉强为之,并不利于其学习潜能的挖掘。
与激情影响下的个人选择相比,依据社会需求做出的选择,虽亦难免盲目,总体上却是贴近现实的。从这个角度看,考生们的取向,或许也正是人们走向理性的一种表现。相反,学生们纷纷涌进缺乏社会需求支撑的专业,反而可能造成人才浪费。以生物生命科学类专业为例,早些年由于国内相关技术和产业链条尚不完善、就业岗位少,许多毕业生只好屈就从事与所学无关的工作。
对科学类专业的理性选择,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社会的进步。科学研究作为高智力活动,社会对从事该领域的人数要求并非无限。30多年前,百废待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点燃了一批青年学子的“科学兴国”热情。随着社会各项建设推进,人们逐渐意识到,社会的进步除了科技力量,还需要其他行业的匹配,需要健全制度保驾护航。经管、法律类的专业由“冷”转“热”、成为许多“状元”的首选,似乎不必大惊小怪。当然,高考综合类的考察并不足以判断一个人科学素养的高下,大学专业的选择,也只是青年人对人生事业选择的起步。从促进科学研究的角度出发,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多元价值体系建立,对科学探索有浓厚兴趣的青年学子会听从内心的召唤,选择并投身于自己喜欢的科学事业。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