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教育均衡的关键”不是先说原因,而是先说结果或现象。以现象去逆推原因,这叫溯因法论证,是我们写议论文的首要大法。】以资源流动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教育均衡才有教育公平,进而才会有社会公平,而教育均衡的关键在于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合理流动,是实现教育均衡的重要途径。当务之急是有效解决区域、城乡、校际三个方面的不平衡问题。从政策层面看,要坚持国家宏观调控与地方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快研究制定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优质教育资源以师资为要,要继续实施“志愿支教”“强弱结对”等教育帮扶工程。从技术层面看,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进一步增强现代教育的开放性、可及性和共享性,使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全体学生。从市场层面看,要积极培育多元市场主体,采用公办、民办、混合办学等多种方式,实现各办学机构互相促进、互为补充,构建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
以特色发展解决教育发展不充分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就要求教育应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多元化特色发展。这也是解决教育发展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途径。教育特色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专业化、差异化、精品化“三化联动”。【3C√】从教育专业化角度看,不同学校要结合各自核心竞争力,突出自身优势,针对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生最突出最紧迫的需求提供专业化教育。从教育差异化角度看,在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人才需求日益多元化。这就要求学校以差异化的教育培养个性化、多样化、复合型人才,使“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这一理念真正成为社会共识。从教育精品化角度看,学校应在专业化、差异化的基础上,着眼于培养学生迎接新时代诸多挑战的能力,形成精品化教学内容,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专业化角度、差异化角度、精品化角度三个角度不同,因此可以推出“互为条件”“互为因果”,因为本身是有机体,只是不同角度解读罢了,相当于一个立方体,从不同的面来射光。】
以国际合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新时代,我们要在总结提炼中国传统教育历史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大国办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同其他国家交流互鉴、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在我国社会日益开放、人民群众对国际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可以合理引进更多的国际高端教育资源,创新教育国际合作方式,如积极探索国际教育基地、国际教育园区以及国际学校联盟等各种形式的教育合作,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
(摘编自陈健、周谷平《解决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优质教育资源以师资为要,“志愿支教”有助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
B.公办、民办、混合办学等方式主次分明,有利于构建教育均衡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主次分明”无中生有,原文是“采用公办、民办、混合办学等多种方式,实现各种性质办学机构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并没有强调主次。】
C.“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成为社会共识后,将推动学校教育专业化特色发展。【“学校教育专业化”表述有误,应为“学校教育差异化”,】
D.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学校教育的精品化教学内容。【“是学校教育的精品化教学内容”表述有误,“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非教学内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立论背景,提出了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B.围绕“解决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文章先深入论述原因,后提出对策。【“先深入论述原因”不准确,文章基本上没有论述原因,更不能说“深入论述”了。】
C.文章从政策、技术、市场三个层面论述了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解决之道。
D.文章提出以国际合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并举例说明了可以尝试的合作形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育发展不平衡主要源于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而教育不均衡将会导致社会不公平。
B.教育发展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不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还不够多元化、特色化等方面。
C.教育特色发展的关键在于三化联动,专业化、差异化和精品化互为条件,互为因果。
D.在新时代,只有通过同其他国家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我国教育质量才能不断提高。【“只有通过同其他国家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我国教育质量才能不断提高”,表述绝对,说法不准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奶奶的玉簪子
王秋珍(东阳市吴宁一中语文教师)
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每天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髻上,就像奶奶平静的生活。
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
奶奶终日愁眉紧锁。
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咱们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叫儿子找吧。小时候,他找东西可机灵了。”奶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爷爷想不出别的法子,就几次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
三年不回家的父亲回家了。
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父亲宽慰道:“妈,玉簪子会找回来的。”
奶奶拉住父亲的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父亲让奶奶好好回忆,回忆玉簪子丢之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
父亲跟着奶奶来到了田野。
田垄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好像在和奶奶说话。奶奶轻轻地碰了碰它们的小脑袋说:“两天不见,又长大了。”父亲蹲下身,拨弄起扁豆。也许奶奶和扁豆聊天的时候,玉簪子掉了下来。奶奶看着父亲的侧影说:“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我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在家门口。”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
走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热闹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奶奶带父亲来到空心菜前。奶奶问:“还记得那个空心菜的故事吗?”父亲站在陌生的土地上,拨弄着和他生分的空心菜说:“记得记得。狐狸精妲己在纣王面前进谗言,要宰相比干挖心表忠诚。比干临死前,姜子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符贴于胸口,立即策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无心也不会死。比干照做了,没想到中途遇到一个妇人,在叫卖空心菜。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立刻摔下马死了。”
奶奶点了点头,说:“小时候,你最爱看小人书。”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徜徉老时光了。
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了老房子。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二楼放着奶奶的织布机。这些年,奶奶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上去擦拭一番。父亲埋头细细地查找,织布机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不能放过。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咱们东阳的土布很有名,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想不到一晃就这么多年了。”
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人经常要打开它。玉簪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只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叠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豆花的画。
奶奶正要开口,父亲抢了先:“就是用这把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是您带我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装上了新玻璃。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钱……”父亲说着说着,眼睛有些发涩了。
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绪,继续翻找。
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他看到了什么?一只玉簪子!
一只剔透的玉簪子!
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
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到樟木箱子里?为什么以前总也找不到?
奶奶总是笑而不语。这时,在一旁的父亲总是挠了挠头皮。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02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这是全文的总起句,没有这一句,后面的情节便无从谈起。而且这一句用的是叹号,用叹号有强调的意味,还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B.作者主要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同时穿插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人物描写的方法,塑造了一个视簪子如命,丢了玉簪子就好像丢了魂儿一样的奶奶的形象。【设计让父亲回来,文章塑造的是思儿心切的空巢老人形象。】
C.“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这是一处生动的细节描写。奶奶思念父亲心切,终于见到父亲了,眼泪便忍不住一下子流了下来,奶奶这是喜极而泣。
D.奶奶带父亲找玉簪子,从扁豆地到菜地,再到老房子。一路上奶奶不着急自己的玉簪子,却叨念着父亲小时候的事情。这从侧面反映,父亲几年不回家,奶奶想他。
5.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5分)
(1)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3分)
①奶奶三年来对父亲深切的思念和见到父亲的极度喜悦之情都表现在了奶奶的眼神上。②“眼神一遍遍地抚摸”,其意是用眼睛一遍遍的打量,这里用比拟(或拟人或通感)的手法,形象而传神。③奶奶好不容易见着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就是生怕父亲又长时间离开她,奶奶希望父亲能常回家看看,她的这份心思也表现在了她的眼神上。(3分。一点1分)
(2)走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热闹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2分)
①这段话是要表现菜地里的菜在奶奶的打理下,水灵、整齐、招人喜爱。②拿奶奶精心梳理的发髻来打比方,不但和文章整体风格一致,而且新颖别致。(2分。一点1分)(第二点抓住“乖巧听话”,从拟人的角度来分析,也可得1分)
6.小说结尾“奶奶总是笑而不语。这时,在一旁的父亲总是挠了挠头皮”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①玉簪子不是掉到樟木箱子里的,而是奶奶故意放到樟木箱子里的,奶奶不好向“我”(孙子)说破,只好笑而不语。
②奶奶想出这个法子,是希望三年不回家的父亲能回家来看一看自己。
③父亲一开始也是不知道奶奶这个心思的,后来帮奶奶找玉簪子,奶奶不着急玉簪子,却老跟他讲他儿时的事情,最终也悟出了奶奶的心思。
④因此当“我”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到樟木箱子里,父亲也没有点破,只是以挠了挠头皮来回应。
⑤结尾没有点破奶奶的法子和父亲的心思,让人回味无穷。(前四点各1分,第五点2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原文略
7.下列对材料二表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前各知识付费平台几乎都主打“听书”这一促销点,说明用户听书需求的崛起。
B.在目前平台的“听书”过程中,利用KOL解读相关图书内容的情况并不普遍。
C.年费价格更高的平台,优惠力度相对较弱,但“听书”过程里提供的服务相对更全面。
D.知识付费音频课程在当前的知识付费平台处于明显劣势,说明其应该另寻发展出路。【“明显劣势”有误。虽然KOL在“导师领读”列出现频率低,但“解读”“精品专栏”“课程”都有可能是知识付费音频课程】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有声阅读已经成为2017年全国国民阅读的新亮点,广播作为成年国民常用的听书介质之一,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和潜力。
B.促进未成年人听书率的持续提高,有赖于文字阅读障碍的进一步扫除,数字出版形态的不断丰富,降低知识获取的门槛。【张冠李戴,“文字阅读障碍的扫除,数字出版形态的不断丰富”不是促进未成年人听书率提高的做法。】
C.“听书”与付费音频课程的竞争,将会促使部分用户想要通过收听知识类书籍,来替换掉原有知识付费课程的情况。
D.即使是在有声阅读发展相对成熟的英美国家,也同样存在着深度阅读不足的情况,人们对严肃的文学经典和通俗畅销小说都不例外。
E.能与有声书特质相对契合的书籍,应该是富有强烈的戏剧性、深厚的文学价值,同时适合作者本人朗读演绎及其知名友人客串捧场。【“与有声书特质相对契合的书籍”不一定要同时具备三个特征。】
9.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促进目前我国有声书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4分)
措施包括:
①重视听书使用介质频率高、增长快的移动有声App平台。
②丰富有声书的内容范围,从网络小说扩展到其他领域。
③培养优秀的有声书主播,重视有声书朗读艺术。
④解决有声书的版权问题,避免陷入知识产权纠纷。
⑤探索有声书的商业模式,围绕版权展开IP(知识产权)经营。
⑥选择与有声书特质更契合的读物。(答出任意4点得满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很难】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