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2021届高三语文学科12月语文调研卷A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国学者Richard Lehan在其所著的《文学中的城市》中,将“文学想象”作为“城市演进”利弊得失之“编年史”来阅读。在他看来,城市建设和文学文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而,阅读城市也就成了另一种方式的文本阅读。这种阅读还关系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历史:它既丰富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被文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极力理解并欣然接受的“北京”“上海”或“长安”,同样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
讨论都市人口增长的曲线,或者供水及排污系统的设计,非我辈所长与所愿;我们的兴趣是,在拥挤的人群中漫步,观察这座城市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保留想象与质疑的权利。关注的不是区域文化,而是都市生活;不是纯粹的史地或经济,而是城与人的关系。如此兼及“历史”与“文学”,当然是我辈学人的学科背景决定的。
关注“文学的城市”,必须兼及作家、作品、建筑、历史、世相、风物等,在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如此“关注”,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对城市形态、历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坚实的学术训练,因此,希望综合学者的严谨、文人的温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
谈到都市,我一再坚持,必须把“记忆”与“想象”带进来,这样,这座城市才有生气,才可能真正“活起来”。把人的主观情感以及想象力带入都市研究,这个时候,城市才有了喜怒哀乐,才可能既古老又新鲜。另一方面,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灵,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驰骋想象”,这个让历史学家深感头痛的话题,很可能在文化史家那里如鱼得水——解读诸多关于北京的“不实之辞”,在我看来,意味无穷。因为,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管虚实真假,同样值得尊重。
关于都市的论述,完全可以、而且必须有多种角度与方法。就像所有的回忆,永远是不完整的,既可能无限接近目标,也可能渐行渐远——正是在这遗忘(误解)与记忆(再创造)的巨大张力中,人类精神得以不断向前延伸。记忆不仅仅是工具,也不仅仅是过程,它本身也可以成为舞台,甚至构成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
既然我们对于城市的“记忆”,可能凭借文字、图像、声音,乃至各种实物形态,今人之谈论“都市想象”,尽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无言的建筑、遥远的记忆、严谨的实录、夸饰的漫画、怪诞的传说、歧义的诠释……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珍惜,并努力去寻幽探微深入辨析。
因而,在对都市的解读中,可以是正宗的“城市研究”,也可以是“文学中的城市”;可以兼及古今,也可以比较中外;可以专注某一城市,也可以是城城联姻或城乡对峙;可以阐释建筑与景观,也可以是舆论环境或文学生产;可以侧重史学,也可以是艺术或文化。一句话,只要是对于“都市”的精彩解读,不讲家法,无论流派。
(摘编自陈平原《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
材料二
城市文学研究,有一个学科归属问题亟待解决。我们是将它归入传统文学研究,作为传统文学学科的一个分支,还是将它归入城市学这门学科?对于第一种做法,我的看法是,因为它受到了文学研究之内各种规则的制约,并且缺乏一种对等相通的经验上的把握,所以很难真正进入到文学价值评判领域,也难以与其他学科发生对话关系。一种针对城市文学的外部研究可能要更为有效,因为它的视野更大,也能够在时代精神的符号表征与文学形式之间看出隐秘的联系。城市学范畴内的城市文学研究,使得叙事演变与精神历史的共鸣和互证得以成立。目前我们对城市学本身的理解还存有一定的问题。城市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学子嗣,换句话说,在传统学科里面增加一些城市视角,以此应付分散的文学中的城市经验、社会学中的城市问题,以及历史学中的城市主题,这样的“城市学”可能很难称之为一门自足的学科。真正的城市学有着它自己的问题域和方法论,并且,唯有在这样一种问题域之内加以观照,在这样一种独有的方法论的统摄之下,城市学才能够兼容其他传统学科,才能触及到这门学科所要处理的对象的本质。在这一点上,将城市文学研究列为城市学的子题是没有疑义的。
中国文化有着强大的乡土文明传统,城市一直是被诅咒的对象,甚至是被删除的对象。一种城市经验的出现,在文学这个范畴内,势必分裂为两种不同倾向。对于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经验,是青年一代的写作者必须去关注的,因为他们恰恰生活在此;像年长一代作家那样,本能地去书写乡土经验的东西,对年轻一代作家来说,已经不再可能。
而对于城市学研究者来说,他们所要处理的对象就更为复杂,他们既要思考诸种城市经验元素,以便将它向认知提升,还要面对已然被塑造了的文学中的城市经验形态。经验走在前面,而判断总是滞后,但城市学的研究和城市学的评论也不能过于滞后,它应该跟上来。
(摘编自张柠《城市经验和城市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城市作为阅读对象也是城市建设的一种方式,研究者通过不断还原历史真实,去除误解,从而丰富对城市的解读,也就丰富了城市本身。
B. 通过跨学科研究,在诸如文学、历史、社会等传统学科里面增加城市视角,以整合分散在各学科领域里城市研究课题,是城市学得以成立的关键。
C. 中国文化有重乡土轻都市的传统,当代的城市学研究者既要思考现实的城市经验,也要面对文学传统中的城市经验。
D. 关注“文学的城市”,是在传统的文学史叙述中,加入新的元素,从关心文化的整体发展,到关心区域文化,对国家东西南北的文学版图有细致的研究与挖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说明朝营建新都时,刘伯温为制服恶龙,将北京城设计成八臂哪吒的形状,这可以作为解读北京的素材,应该为研究者珍视。
B. 城市文学研究不应作为传统文学学科的一个分支,是因为它的视野更大,突破了文学研究内部各种规则的制约。
C. 研究城市文学,可以借助政治、地理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用数据、图表进行科学论证,但并非必需,研究成果一定要有对“人”的关切。
D. 青年一代作家生活在城市之中,已经不再可能出于本能地去书写乡土经验的作品,像前人一样诅咒城市。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城市文学研究对象的一项是( )
A. 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B. 张岱《陶庵梦忆》
C. 老舍《骆驼祥子》 D. 陶渊明《桃花源记》
4. 在材料一中,作者提到了将“记忆”“想象”带入城市研究具有哪些作用?
5. 根据材料内容,请概述城市学与城市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
【答案】1. C 2. B 3. D
4. ①把“记忆”“想象”带进城市研究,就是把人的主观情感和想象力带入,这样才能发现城市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看到城市的既古老又新鲜的样子。②“记忆”既是对历史的客观承载,又在遗忘、误解的同时延续了人类的精神,甚至构成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
5. ①城市文学研究应作为城市学的子题。②城市学范畴内的城市文学研究,使得叙事演变与精神历史的共鸣和互证得以成立。③城市学有自己的问题域和方法论,能够兼容其他传统学科,其研究对象也包括文学中的城市经验形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还原历史真实,去除误解”错,根据文中“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管虚实真假,同样值得尊重”可知,在城市的阅读中还存在遗忘(误解)与记忆(再创造)等多角度与方法。
B项,“是城市学得以成立的关键”错,根据文意,即使具备这些条件,“这样的‘城市学’可能很难称之为一门自足的学科”。
D项,“对国家东西南北的文学版图”错,文中强调“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视野更大”,“突破了文学研究内部各种规则的制约”两处错。前者于文无据,后者,文中表述是“它受到了文学研究之内各种规则的制约”。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桃花源记》写作对象不是城市,所以不属于城市学研究的对象。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章内容能力。
问中写“把人的主观情感以及想象力带入都市研究,这个时候,城市才有了喜怒哀乐,才可能既古老又新鲜”,抓住“主观情感”“想象力”“喜怒哀乐”“既古老又新鲜”等词语可概括为:把“记忆”“想象”带进城市研究,就是把人的主观情感和想象力带入,这样才能发现城市的喜怒哀乐、看到城市的既古老又新鲜的样子;
文中写“既然我们对于城市的‘记忆’,可能凭借文字、图像、声音,乃至各种实物形态”可知“记忆”是对历史的客观承载;
“就像所有的回忆,永远是不完整的,既可能无限接近目标,也可能渐行渐远——正是在这遗忘(误解)与记忆(再创造)的巨大张力中,人类精神得以不断向前延伸”,抓住“正是在这遗忘(误解)与记忆(再创造)的巨大张力中,人类精神得以不断向前延伸”可知“记忆”会在遗忘、误解的同时延续了人类的精神;
“记忆不仅仅是工具,也不仅仅是过程,它本身也可以成为舞台,甚至构成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中“甚至构成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也是“记忆”的作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材料二中写“真正的城市学有着它自己的问题域和方法论,并且,唯有在这样一种问题域之内加以观照,在这样一种独有的方法论的统摄之下,城市学才能够兼容其他传统学科,才能触及到这门学科所要处理的对象的本质。在这一点上,将城市文学研究列为城市学的子题是没有疑义的”,从其中的“将城市文学研究列为城市学的子题是没有疑义的”依据可概括出“城市文学研究应作为城市学的子题”;结合其中的“真正的城市学有着它自己的问题域和方法论”“能够兼容其他传统学科”可见,城市学有自己的问题域和方法论,能够兼容其他传统学科,其研究对象也就可以包括“城市形态、历史、精神”。
“一种针对城市文学的外部研究可能要更为有效,因为它的视野更大,也能够在时代精神的符号表征与文学形式之间看出隐秘的联系。城市学范畴内的城市文学研究,使得叙事演变与精神历史的共鸣和互证得以成立”中“城市学范畴内的城市文学研究,使得叙事演变与精神历史的共鸣和互证得以成立”也是城市学与城市文学研究之间的一种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俄罗斯性格
(苏联)阿·托尔斯泰
当德国鬼子已经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的时候,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中了第二弹后,坦克着起火来。驾驶员丘维略夫拖着他爬过一个又一个弹坑到救护站去。
叶戈尔·德略莫夫活了下来。他在医院里躺了八个月,做了一次又一次整形手术,医生给他重新做了鼻子、嘴唇、眼睑和耳朵。八个月之后拆掉绷带的时候,他看见了自己的面孔。那个把一面小镜子递给他的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他立即把镜子还给了她。
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
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为了彻底养好身体,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
他下了车后步行了十八俄里。四面是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周围阒无人迹。冰冷的风不停地吹开他军大衣的下摆,在他耳边孤独凄凉地呼啸。等他进得村来,已经是傍晚时分了。他忽然停下脚步,把手插在大衣兜里,摇了摇头,转过身斜插着走到父母住的房子侧面,站在齐膝深的雪里弯下身子往窗里探望。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
他打开篱笆门进了院子,走上台阶敲起门来。母亲在门里应声问道:“是谁呀?”他回答说:“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
他的心剧烈地跳出来,使他不由得一肩头靠到了门框上。是呀,母亲并没有听出他的声音来,就连他自己也好像是头一回听到自己的声音。动了多次手术之后,他的嗓音变了,变得嘶哑不清了。
“玛利娅·波莉卡尔波芙娜的儿子德略莫夫上尉托我给他母亲捎口信问好来了。”
母亲立即打开门,扑到他跟前,握着他的双手问道:“我的叶戈尔活着吗?他身体好吗?您这位大哥请进屋去吧!”
叶戈尔·德略莫夫在桌子旁边的长凳上坐了下来,他开始对母亲讲她儿子的情况,也就是讲自己的情况,讲得很详细:讲他吃得怎样,喝得如何,什么也不缺,身体一直很好,总是快快活活;同时也讲了他和他那辆坦克参加过的战斗,但是讲得很简单。
“请您告诉我,打仗是不是挺可怕的?”母亲打断他的话这样问道,一面用那双黑黝黝的、此刻对他视而不见的眼睛直盯着他的脸。
“是的,老妈妈,当然是挺可怕的。不过我们已经习惯了。”
他的父亲叶戈尔·叶戈罗维奇回来了。他对客人瞧了几眼,在门槛上跺了跺已经穿破了的毡靴,不慌不忙地解下围巾,脱掉短皮大衣,然后走到桌子跟前和客人握手问好。啊,这是他多么熟悉的手啊,这就是他小时候每当犯了错误父亲用来惩罚他的那只又宽又大的手啊!父亲什么也没有问便坐了下来,半闭着眼睛,也开始听着他讲的那些事。
德略莫夫上尉坐的时间越长,把自己的事当成别人的事讲得越多,就越是没有办法把真相和盘托出,坐在父母的桌子面前,他既觉得幸福温暖,又感到委屈心酸。他们就像当年那样坐下来吃晚饭,在吃饭的时候,德略莫夫上尉才发觉母亲特别留神地盯着他握勺的那只手。他苦笑一下,这时母亲抬起头来,脸上的肌肉痛苦地抽动着。
父母在火炕上腾了一个地方给他睡。在隔扇的那一边,父亲不时轻轻地打着鼾;母亲翻来覆去,唉声叹气,睡不着觉。上尉用双手捂着脸趴在那里,心里想道:“妈妈呀,我的妈妈呀!难道到这会儿你还认不出我来!难道你就认不出这是我?……”
就在这一瞬间他下定决心要走,而且明天就走。
他回到了原来所在的团队。战友们怀着由衷喜悦的心情迎接他归队,这就使他卸下了那个把他折磨得吃不下、睡不着、喘不过气来的精神包袱。
大概过了两个星期,母亲来了一封信:
“你好,我最最亲爱的儿子。我真怕给你写这封信,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想才是。有一个人从你那儿到咱家来过,这个人好极了。他本来打算要住几天的,可不知为什么收拾起东西说走就走了。打那以后,我就一宿一宿的睡不着觉,总觉得那是你回来过。你爹为了这个尽骂我,他说:‘你这个老婆子发疯了吧,要是这个人是咱们的孩子,难道他不会明说吗?……他干嘛要瞒着呢?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你爹老是想要把我说服,可是我这颗做娘的心呀,却还是一个劲地认准了,小叶戈尔呀,你给我写封信来,告诉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莫非我真是疯了不成?……”
叶戈尔·德略莫夫把这封信给我看了。我对他说:“傻瓜呀,你这个傻瓜!快给你母亲写封信请罪吧!别把她折腾疯了……她就那么稀罕你的脸蛋子了?!因为你的脸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她还会更疼你哩!”
他当天就写了这样一封信:“亲爱的双亲:请原谅我糊涂不懂事,回过咱家的那个人确实是我一一你们的儿子……”
过了几天,我和德略莫夫正站在靶场里,一个士兵跑来对他说:“大尉同志,有人找您。”这个士兵虽然站得规规矩矩,可是脸上那副表情好像打算去喝二两庆祝什么喜事似的。我们动身回镇上去,当走近我和他合住的房子时,我看见他六神无主,无缘无故地一个劲儿地清嗓子……我想:“坦克手呀,你这个坦克手,怎么还会这样紧张!”我们走进屋去,他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他说了一声:“妈妈,你好哇!这是我呀!……”于是我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太太扑上去紧贴在他的胸前。
是啊,这就是俄罗斯性格!看来,一个人是平凡的,但是,当严峻的灾难降临的时候,他的心中会产生一种伟大的力量……
6.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德略莫夫回家时,“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冰冷的风”等内容既交代了当时的环境,也暗示了主人公悲伤的心情。
B. 为了不让父母受到惊吓,也为了他们的尊严,德略莫夫假称自己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以他的身份来看望自己的双亲。
C. 回到家的德略莫夫只呆了一个晚上,就下决心要离开温暖幸福的家回部队,因为他为父母认不出自己而感到心酸。
D. 这篇小说以时间为线索,按照“受伤——回家——归队——相认”组织情节,情节没有巨大的波澜,却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作者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德略莫夫受伤后的相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B. 吃饭时母亲留神盯着德略莫夫握勺子的那只手,表明母亲对这个动作的熟悉,为下文猜测来访者是自己儿子埋下了伏笔。
C. “父亲打鼾”与“母亲翻来覆去”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两人对于“客人”身份不同的态度,突出了母亲的复杂心情。
D. 作者运用细节、心理、语言、肖像等多种描写手法去刻画德略莫夫这个人物形象,使其形象饱满而鲜明,富有艺术性。
8. 文中的叙述视角富于变化,请指出并说明这样做的好处。
9. 小说的结尾处“伟大的力量”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6. B 7. D
8. ①小说开头和结尾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德略莫夫回家的故事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②使用第一人称视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用第三人称视角可以客观全面地展现故事全貌,增强故事的完整性;③两者结合,使情节的展开更加顺畅合理,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9. ①德略莫夫受伤之后几乎毁容,但他却乐观地想自己还活着,这是一种直面挫折,顽强不息的精神;②德略莫夫是在反抗入侵者的战役中受伤,并且伤好之后回到部队继续战斗,父亲认为儿子如果为了国家受伤,也是值得自豪的,反映了他们面对入侵,保家卫国的精神;③德略莫夫思念亲人,却隐藏自己的身份与亲人相见,母亲虽对儿子毁容忧心忡忡,但却将担忧隐藏在心底,体现了他们为了亲人甘愿承受苦难的高贵品质。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也为了他们的尊严,错误,原文没有提到。原文,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据此可知是为了不让父母受到惊吓。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D项,作者运用细节、心理、语言、肖像等多种描写手法去刻画德略莫夫这个人物形象,错误。作者并没有对德略莫夫进行肖像描写。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叙述视角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分清叙述视角的种类以及各自的作用,进而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叙述视角有3种情形: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在具体叙述中有时会采取人称或视角变换的叙述方式。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获得充分的自由。第一人称叙述是指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一个人物从故事的参与者角度进行叙述。这种叙述方式由于叙述者的“双重身份”。使故事人物更“透明”,更易于理解;作为叙述者,受到角色身份的限制,造成叙述的主观性。第二人称叙述是指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角色是以“你”的称谓进行叙述。
文章第一段开篇写道“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文章最后一段 “是啊,这就是俄罗斯性格!”都是运用了第一人称,德略莫夫回家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作者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进行叙述;第一人称使故事人物更“透明”,更易于理解,正加了文章真实性,第三人称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获得充分的自由。两者结合能够更有利于将故事情节展现在读者面前,有利于主题情感的表达。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结合小说中的相关情节进行具体分析,这种力量应该是指小说人物中某种优秀的精神品质,因此可以从分析小说人物品性入手解答。
小说主人公受伤后容貌大变以至于自己不忍直视,但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可以看出他身上的乐观、直面挫折的坚强品质。
通过父亲的话语,“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反映出他们面对入侵,保家卫国的精神;德略莫夫想念父母,为了不让父母担心痛苦而隐藏自己的身份,母亲猜测出那个人可能是儿子,但却将担忧藏在心里,体现了他们不愿让亲人承受痛苦而甘愿自己承担一切的优秀品质。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年十二,以父德任为辇郎。既冠,以行修饬擢为谏大夫。是时,宣帝循武帝故事,招选名儒俊材置左右。更生以通达能属文,与王褒等并进对,献赋颂凡数十篇。会初立《谷梁长秋》,征生受《谷梁》,讲论《五经》于石渠。元帝初即位,太傅萧望之为前将军,少傅周堪为诸吏光禄大夫,皆领尚书事,甚见尊任。更生年少于望之、堪,然二人重之,荐更生宗室忠直,明经有行,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与侍中金敞拾遗于左右。四人同心辅政,患苦外戚许、史在位放纵,而中书宦官弘恭、石显弄权。望之、堪、更生议,欲白罢退之。未白而语泄,遂为许、史及恭、显所谮诉,堪、更生下狱,及望之皆免官。成帝即位,显等伏辜,更生乃复进用,更名向。向以故九卿召拜为中郎,使领护三辅都水。迁光禄大夫。是时帝元舅阳平侯王凤为大将军秉政,倚太后,专国权,兄弟七人皆封为列侯。向睹俗弥奢淫,而赵、卫之属起微。逾礼制。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采传记行事,著《新序》《说苑》凡五十篇奏之。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向自见得信于上,故常显讼宗室,讥刺王氏及在位大臣,其言多痛切,发于至诚。上数欲用向为九卿,辄不为王氏居位者及丞相御史所持,故终不迁。居列大夫官前后三十余年,年七十二卒。
(节选自《汉书·刘向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
B. 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
C. 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
D. 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冠,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B. 《谷梁春秋》,与《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
C. “擢”是选拔、提拔的意思,与“除”“征”“辟”“迁”等意思相同。
D. 九卿,古代中央部分行政长官的总称,类似后来的六部尚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向通晓经书,擅长写作。他曾经被征召教授《谷梁》,在石渠宣讲《五经》,也曾经编撰《新序》《说苑》等著作。
B. 刘向正直有为,疾恶如仇。他曾带领一起辅助政事的大臣请求皇上罢免身居高位的骄纵外戚和玩弄权术的宦官。
C. 刘向忠君爱国,献计献策。他曾编纂《列女传》来警诫天子注重教化,多次上书谈论利害,陈述法则戒律,弥补遗漏的过失。
D. 刘向颇有才能,深受重用。宣帝选用贤才,他进献了几十篇赋颂;后来成帝多次想任用他做九卿,但始终没能施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白而语泄,遂为许、史及恭、显所谮诉,堪、更生下狱,及望之皆免官。
(2)向自见得信于上,故常显讼宗室,讥刺王氏及在位大臣,其言多痛切,发于至诚。
14. 关于礼仪教化,刘向有怎样的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D 11. C 12. B
13. (1)没有禀告皇上话就泄露了,于是被许、史和弘恭、石显等人诬陷,周堪、更生被关进监狱,和萧望之等都被免去了官职。
(2)刘向看到自己被皇上信任,所以经常颂扬宗族,批评王氏和在位的大臣,他的言论大多沉痛而恳切,这都出于极度忠诚。
14. 反对奢侈淫逸的习俗;出身微贱的人行事不能超越礼制;王的教化应由内到外施行,从亲近的人开始。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无威仪”是“为人简易”的表现,而“廉靖乐道”的意思是廉洁清静,喜好圣贤之道,所以“无威仪廉靖乐道”中间需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
“不寐”的意思是不睡觉,“达旦”的意思是到天亮,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项。
句意:刘向为人平易没有威仪,廉洁清静,喜好圣贤之道,不和世俗相接触,专心研究经术,白天朗读书传,晚上观察星象,有时不睡觉直到天亮。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与‘除’‘征’‘辟’‘迁’等意思相同”错误。“除”“征”“辟”都表示授予官职。“迁”表示调动官职,一般表示升职。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曾带领一起辅助政事的大臣请求皇上罢免”的说法不正确。由原文“患苦外戚许、史在位放纵,而中书宦官弘恭、石显弄权。望之、堪、更生议,欲白罢退之。未白而语泄”可知,既没有“带领”,也没有”请求皇上”,只是有这个想法。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白”,禀告;“为……所”,表被动,被动句;“谮诉”,诬陷,谗毁攻讦。
(2)“讼”,歌颂;“痛切”,沉痛而恳切;“发”,生,出。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本题要求概括刘向对礼仪教化的看法,解答时首先要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通读文章可知,本题答案集中在“向睹俗弥奢淫,而赵、卫之属起微贱,逾礼制”“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两句,刘向看到习俗更加奢侈,而赵、卫之流出身低贱,超越礼制。刘向认为王的教化应该从里到外,从亲近的人开始。然后将其内容分点进行归纳即可。
参考译文:
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十二岁时,因为父亲刘德被任用为辇郎。成年后,因为品行美好谨慎被提拔为谏大夫。这时,宣帝按照武帝的先例,招引选出有名的儒士、才智出众的人放置在身边。更生因为洞明事理能缀缉文辞,和王等一起进献应对,献上赋颂共几十篇。适逢(朝延)刚把《谷梁秋》立于学官,征召更生教授《谷梁》,在石渠讲解谈论《五经》。元帝刚即位,太傅萧望之担任前将军,少傅周堪担任诸吏光禄大廴,都兼掌尚书的事务,很受尊重信任。更生的年纪比萧望之、周堪小,然而这二人器重他,推荐更生宗族忠诚正直,又能通晓经术有所作为,更生升为散骑宗正给事中,和侍中金敞担任左、右拾遗。四人一心辅助政事,憎恶外戚许、史在位放纵,而中书宦官弭恭、石显玩弄权术。萧望之、周堪、更生商议,想要禀告皇上,(让皇上)罢免他们。没有禀告皇上话就泄露了,于是被许、史和恭、石显等人诬陷,周堪、更生被关进监狱,和萧望之等都被免去了官职。成帝即位,石显等人服罪,更生于是又被提拔任用,改名为刘向。刘向凭借过去的九卿身份被召见授予中郎一职,让他管理保卫三辅都水。升为光禄大夫。这时皇上的大舅阳平侯王凤担任大将军执掌政权,依仗太后,专擅国权,兄弟七人都被封为列侯。刘向看到习俗更加奢侈,而赵、卫之流出身低贱,超越礼制。刘向认为王的教化应该从里到外,从亲近的人开始。因此编次《列女传》,共八篇,用来警诫天子。搜集传记、往事,写成《新序》《说苑》共五十篇,并把它们进献给皇上。多次上书谈论利害,陈述法则戒律。上书几十次,用来帮助皇上阅览,弥补遗漏的过失。皇上虽不能都采用,然而内心赞许他的言论,经常咨嗟感叹。刘向为人平易没有威仪,廉洁清静,喜好圣贤之道,不和世俗相接触,专心研究经术,白天朗读书传,晚上观察星象,有时不睡觉直到天亮。刘向看到自己被皇上信任,所以经常颂扬宗族,批评王氏和在位的大臣,他的言论大多沉痛而恳切,这都出于叛度忠诚。皇上多次想任用刘向做九卿,都不被在位的王氏和丞相御史支持,所以(刘向)始终没有晋升。做列大夫官前后三十多年,七十二岁时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感遇有怀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15. 下列选项中,对诗歌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辛夷坞》前两句中,诗人化用了《楚辞》句意,选取美的喻象并敷彩设色,表现出辛夷花的勃勃生机。
B. 《辛夷坞》一诗中,诗人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表达了自己内心志不得展、孤独寂寥的心绪。
C. 《感遇有怀》三四两句中描写了幽静孤独的环境中,香兰和杜若的秀丽风采。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颇有《楚辞》“香草美人”之法。
D. 陈子昂主张继承汉魏风骨,一变初唐浮靡诗风,诗歌的语言风格质朴蕴藉,这首《感遇有怀》可以体现。
1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请结合着两首诗歌,谈谈你对王国维这一说法的理解。
【答案】15. B 16. 《辛夷坞》这一首诗是“无我之境”一种体现,诗中辛夷坞花生于空谷,不为无人而不芳,水流花开,整个是一个自在自为的过程。此时的作者自我意识淡化(以物观物),对自然外物的一种纯粹的接近与亲和。
《感遇有怀》是“有我之境”的一种体现,诗人托物言志(托物感怀),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寄意深远。透露出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抒发了芳华易失、时不我待的感慨。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表达了自己内心志不得展”错误。作者在这里并没有寄托志不得展的心绪。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此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一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没有涉及个人心志方面。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木末,指树杪。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的颜色也近似荷花。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诗的后两句写花的“落”。诗人笔锋一转,将辛夷花置于一个山深人寂的环境之中,写它开时即热烈地开放,使山野一片火红,落时则毫无惋惜地谢落,令人想象花瓣如缤纷红雨洒落深涧。它自开自败,顺应着自然的本性,它自满自足,无人欣赏,也不企求有人欣赏。是“无我之境”一种体现。
《感遇有怀》,前四句赞美在幽静孤独的环境中,香兰和杜若的秀丽风采,秀丽芬芳的香兰和杜若,生长在春天与夏天这个万物生长的季节,它们蓊蓊郁郁地,生长得非常茂盛。“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在空无人迹的山林之中,有这么幽雅清秀、空绝群芳的色彩。
后四句感叹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朱蕤紫茎的憔悴、凋零。“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一年一度,草木荣枯,到了秋天所有的花朵都要枯萎凋零了,尽管你是芳香四溢朱蕤紫茎的兰花,你也与其它花一样,随着时令的变化,会很快地枯萎凋谢了。诗中以香兰杜若自喻,托物感怀,寄意深远。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总书记多次谈到,党员干部要不仁之情不为,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染,不清之事不干。当今人们经常引用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不取不义之财的意识,倡导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清官作风。
(2)孟子《鱼我所欲也》中批评那些 “__________”的人是见利忘义,并用“________”指出他们的行为丢弃了初心。
(3)古典诗词常以杜鹃表达悲切、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如《锦瑟》中的“___________”和《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
【答案】(1). 苟非吾之所有(2). 非一毫而莫取(3).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4). 此之谓失其本心(5). 望帝春心托杜鹃(6). 杜鹃啼血猿哀鸣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苟”“毫”“辩”。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从今年1月破土动工到10月投产,特斯拉的上海“超级工厂”只用了10个月时间,该工厂也将成为首个中国国外品牌汽车制造商全资拥有的电动汽车厂。
B. 科幻的“硬核”,并非预言乌托邦或者反乌托邦,而是帮助人们以全新角度审视自身环境和处境,警示人类在技术、文化、伦理等众多领域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另类”解决方案。
C. 观众跟随着这档浸润理想情怀的节目,回顾科学技术的研发过程,感知科学家的创造力,把握时代的脉搏,激发前进的动力,受到各界一致好评。
D. 2019年,美国从各个方面包括利用台湾和香港问题紧紧打压中国,更加造成了干涉和反干涉较量的加剧,而最后形势取决于较量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语序不当,“首个中国”改为“中国首个”。
C.偷换主语,“受到各界一致好评”的是“这档节目”,而不是前一句子中的主语“观众”。
D.成分赘余,“更加”与“加剧”语意有重复,应删除“更加”。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很少人知道构树。在南方,①___19___:青褐色的枝干,浓密的树叶,蓬生的树体,论形体,不足以观瞻;论气味,无香无臭;论身姿,散倚无态。而且常常生在僻静处,无花无蝶,恰如乡里人家,无酒无肉,便冷清(jì liáo)。但②___20___。我喜欢端详那一片片汉服——自然是指它的叶子,一律地往前生长,叶片肥大,自中间主茎向两边各开两个岔口。美感便在这岔口上呈现出来。你再仔细端详,那就是汉服啊——青色的汉服,凝结了许多时间。我甚至觉得,那叶片背后,还正行走着一个个身影。
雨季来临,夹竹桃在一夜之间,将(tuí fèi)之美写到了极致。而构树这小小的满枝头的绿叶,依然青翠。北窗正对着构树,或许也有同我一样远视的人。很多时候,草木只是草木,相视只是相视。时光带走了一切,只有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我们才可能发现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
19. 根据括号中所给的拼音在括号中写出相应的词语。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为“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被我们发现”好不好?为什么?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19. 寂寥\\颓废
20. 不好。①根据上文“北窗正对着构树,或许也有同我一样远视的人”“相视只是相视”的内容,这里应该强调“我们”主动“发现”,改句强调的是“草木”被动“发现”。②原文有“只有……才”构成条件关系,强化了“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这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去掉关联词语,就成为一般的叙述句,缺少了原句的严密准确性。
21. ①它是并不起眼树木②我却时常走到树边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寂寥,读音为jì liáo,释义为寂静冷清;空旷高远。需要注意不能写出“廖”“寮”等。
颓废,拼音tuí fèi,释义是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不能写成“蜕”。平时注意识记积累。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比较这两个句子发现,原句与改句相比有两处改动:一是原句的第一小句比改句的第一小句多了关联词语“只有……才”;二是原句的第二小句是主动句,而改句的第二小句用被动句。这样改动不好。
原文用“只有……才”的关联词语,表示的是这两句之间是条件关系,表示“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这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而改句去掉“只有……才”关联词语后,就变成一般叙述句,从语言运用的严密性、准确性来看,不如原句的表达。此外,联系上文内容看,上文说的是“北窗正对着构树,或许也有同我一样远视的人”“相视只是相视”,此处应用主动句,应强调“我们”主动“发现”,而不应是改句强调的“草木”被动“发现”。所以,综上分析,从关联词语的运用和句式的运用两个方面分析改句不好。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结合后句“论形体,不足以观瞻;论气味,无香无臭;论身姿,散倚无态。而且常常生在僻静处,无花无蝶,恰如乡里人家,无酒无肉,便冷清寂寥”理解,此处是说构树不惹人注意,它是并不起眼的树木。
第②处,句中的“但”可知语意转折,可知此句说的是它引起了“我”的注意,结合后句“我喜欢端详那一片片汉服……”理解,可推知此处填写“我却时常走到树边”。
22. 认真观察下面这幅图,完成下列小题。
(1)画里有话。请写出画里有话的那句话。(不超过25字)
(2)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想对英国政府说些什么?(不超过150字)
【答案】(1)英美需要明白一个道理,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
(2)英国政府充当了美国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政治工具”,损害了其作为独立自主国家所标榜的开放、宜商、自由、透明的形象。动用国家力量打压一个企业,既不光彩也不高明,更不会管用。赤裸裸的科技霸凌主义,只能证明自己的衰落。希望英国政府保持清醒,能够按照市场原则公平对待华为,与中国相向而行、共同成长。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1)首先观察图片,图片为三个用绳子挂着球,一个上面是美国国旗,代表美国;一个是英国国旗,代表英国;一个是中国华为公司的标志,代表华为公司。随着绳子的晃动,球在运用,也就是说球互相碰撞,每个球都能感受到力的作用。意在启示英美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
(2)华为公司代表着中国高科技企业,根据球的位置分析,英国政府靠近华为公司,充当了美国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政治工具”。球的位置发生了偏差,也就是说这样的靠国家政治力量打压别国高科技企业,损害了其作为独立自主国家所标榜的形象。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世界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应该互帮互助,而不是靠霸权打压,希望美国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同时英国也应该保持清醒,按照市场公平原则对待华为。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明代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材料二:《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兴趣,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选择,规划人生。
材料三:某中学每年6月份都举办高校招生咨询会,会上,学生和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是大学专业的选择和未来就业前景。是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专业还是根据自己的学科特长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专业?是选择最热门、前景最广阔的专业还是选择社会最需要的专业?高三学生反应不一,有的对未来有清晰的规划,有的犹疑不决,举棋不定,有的一片茫然,毫无想法……
为了更好地引导高一新生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学校将对高一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培训,职业生涯规划老师邀请你作为高三学生代表在会上发言,与高一新生分享你的经验或教训,从而给他们一些启发。
要求:结合材料,切合身份,贴合情境;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做职业规划,给理想安家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你们好!今天,由我作为高三学生代表来给大家分享一些我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方面经验和教训,希望能给位提供些许帮助。
进入高一,意味着走向人生的新过渡期,相信大家既有对未来的憧憬,又有对现实的不安。高一时我也一样。在疫情到来之前,我对自己人生的规划犹豫不决,举棋不定,因为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兴趣与专长不一,就业前景和社会环境不甚了解,还有家庭因素等等,我认为职业规划变成了一件繁杂多变的事情。我和许多人一样先放了一放,然而事实上这是一件关乎各位前途的大事、紧事,需要各位花时间和精力去完成的规定任务。若不从现在做起,到了高三时间更少了,内心只会更加焦虑。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规划职业生涯,首先要立志,既要早立志,更要立长志。因为只有心有所想,脚下才能有力量,眼前才不会迷茫,而励志正是扣下最关键的一粒扣子。志从何来?凭什么立此志?志从生活与学习的过程中来,依靠时代提供的条件和社会提出的任务,立下属于自我实现的远大志向。
有了远大志向之后,还需要阶段性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不一定要局限于某一特定职业,吸引你的可以是一个领域,一种职业精神,但不管如何选择,都需要坚持的理由和明确的方向,阶段性规划则是为大家提供了修正和调整的空间。登高自卑,既要想到达到梦想彼岸,必定要经历的一番改变,在埋头向前的路上也需要实时的调整。就好比后新冠时代给社会带来的冲击一样,企业和个人只有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才能在经济风暴席卷全球时站稳脚跟。
最后支撑我们一步步走好职业规划路,完成学业的,还是内在驱动力,在生活和学习中汲取养分,内化为精神动力,才能确保职业规划长久而顺利的进行。
重视职业规划就是走向理想的开端,尽力规划人生就是以自我为圆心,以实现人生价值为半径,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志气与勇气并存,挥洒热情与汗水,在奋斗的土地上,我相信大家的职业规划之路都会有个圆满的结局。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到此结束。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审题】这篇作文由三则材料加上语境任务组合而成,文章立意应建立在对三则材料整体的把握上,探究三则材料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命题者想要考生结合自身体悟,探讨“青年一代”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青年一代如何认识自我,规划未来的考察意图呼之欲出。发展自我,心怀家国的生涯导向也潜藏其中。因此,考生作文的主题应紧扣“青年一代的生涯规划”,立意以将个人发展和家国重任结合为佳。个性的职业选择允许,共同的家国情怀不能丢。发言要符合情境,响应大背景。
1.材料内容简说。材料一:语出明代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喻指军事指挥员必须要树立保家卫国的远大志向,必须立志。译文如下: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没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虽然各种工匠有技能才艺的人,没有不以立志为根本的。现在的读书人,旷废学业,堕落懒散,贪玩而荒费时日,因此百事无成,这都是由于志向未能立定罢了。
材料二:教育部把加强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写进文件。这里的“生涯发展指导”其实就是“生涯规划”,这则材料是在说明加强学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在答记者问时,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专门说明这次改革让学生选择权进一步加大,为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创造条件,从而有利于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材料三:高三学生面临着高考填报志愿,选择专业的实际问题,何去何从这是一个人生岔路口的思考。有强烈职业规划意识的学生在高一分科走班选择时也许就已经开始了朝着规划的目的,有的放矢地努力,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比较清晰的;有些学生容易人云亦云,被时代浪潮裹挟着推着前行,什么热门学什么,思想不够坚定;更有甚者,完全没有提前规划的意识,浑浑噩噩地度过三年时光,面临专业选择时,才发现自己没有任何筹码,只能够完全被动地等待被他人挑选的命运。
结合语境任务,作为经历过这三年高中学习生活的高三学生,曾经或迷茫、或彷徨、或无悔,回顾三年时光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感悟,而面对高一新生刚刚开始高中生活,作为学长的你,可以给他们一些建议,让他们在面临选科时候,多一份慎重,增强规划意识,树立远大志向,探索内心兴趣,挖掘自身潜力,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奋斗方式,立足当下,认真踏实,知行合一。
2.写作任务解说。
①作者(谁在写)——经历过高一选科,三年学习,现在面临专业选择的高三学生。
②读者(写给谁)——高一新生。
③目的(为何写)——引导高一新生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学会选择,规划人生。
④文体(用何写)——发言稿。
【立意】远大志向引领成长;挖掘自身潜力,科学规划人生;立足当下,明确奋斗目标,知行合一。
【素材】1.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份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
“一个选择了自己所珍视的职业的人,一想到他可能不称职时就会战战兢兢──这种人单是因为他在社会上所居地位是高尚的,他也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保持高尚。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2.习近平关于青年“理想信念”的金句。
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
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
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
3.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让中学生尽早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教育与职业关系、学会职业决策,从小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目标,从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锻炼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