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孟南开始寻找精神支持。
“文革”时期高考“白卷英雄”张铁生、2006年高考零分生蒋多多成了徐孟南的偶像,他开始萌生了高考考零分,借此成名,表达对现行教育制度的不满,“他们都不理我,我只有求助于高考了。我在生活中是草根,说话没人听,好的建议也传达不出去,所以我想利用非平庸的高考发出自己的声音,进而获得一种话语权。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徐孟南瞒住了身边所有人,包括他爸妈、好友。
2008年高考考场上,几乎所有考生都为高考成绩在奋力拼搏,徐孟南却是一个例外,场场考试,他都故意违规,在试卷上四处写上“我的名字叫徐孟南,我的考号是×××,我是蒙城二中的……”有时还在神圣的高考试卷上阐述自己设想的“三人行”教育理念。
徐孟南的目标只有一个:想方设法考零分。
繁重打工逐步消磨了梦想
高考成绩揭晓了,徐孟南让所有人惊讶。
面对同学、亲友的疑惑、叹息,徐孟南没有一丝后悔,他主动向安徽、上海的媒体报料,引来几家媒体的报道,看到自己名字被写进新闻报道里,徐孟南竟然十分激动,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心跳加快,我成名了,我言中了!会有出版商肯出版我的小说了!父母不会再说我写的东西没用了!别人不会再误解我了!我成功了!”
不过,媒体报道只是昙花一现,两天过后,再也没有媒体理他,而且媒体大多负面的,批评他的幼稚。让他引以为豪的“三人行”教育理念,更是无人问津。
7月的喧嚣过后,同学奔赴各地上大学,徐孟南只能跟着父亲到上海打工,在一间灯箱制作公司负责组装灯箱,“我有自知之明,不敢去找那些对学历有高要求的公司。”
一下子从象牙塔变成一位农民工,整天简单的劳作,让徐孟南十分失望,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冲动,思考自己的未来。
一个月后,不堪重负的徐孟南,悄悄从上海回到合肥,向媒体诉苦,希望寻求帮助,他想上大学。“我错了。如果想要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应当考上大学,等有了话语权后,再去宣传。”
高考录取已过,没有哪所大学愿意接受他,连民办大学也不愿意。朴实的老农———徐孟南爸爸急得直跳脚,“你这样抵抗教育制度是违法的,不要再惹是生非了!”徐孟南听从了父亲,乖乖回到上海继续打工,从灯箱厂换到一家卫浴生产厂家,待了一年多,又跳槽到一家电脑供应商干了半年,最后到了江苏淮安的亲戚家工厂,帮忙管理。
繁重的打工生活,让徐孟南彻底放弃了上大学的想法,但他一直觉得现在教育有问题,亟需改革。每当夜幕降临,工友们都出去休闲了,徐孟南静静待在自己的铺上,默默编写着自己的纪实小说《高考0分生》。没有电脑,只好拿出手机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再发到网上。
经过两年的努力,这个20万字的小说终于完成了。他把这本小说连载到自己的博客里,今年初推到新浪读书频道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