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明中叶市民文学达到繁荣的标志 “ 三言二拍 ”
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凌濠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20 、中国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
《康熙字典》,共收字 49174 个。
21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 元末明初 罗贯中
根据陈寿《三国志》及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和一些民间传说写成。
《 水浒传 》 元末明初 施耐庵 原名《 忠义水浒传》
《西游记》 明朝 吴承恩 著《 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
《红楼梦》 清 曹雪芹 原名: 石头记
红楼梦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由曹雪芹作,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由 高鹗 所作 红楼梦写于十八世纪中叶的清乾隆时代,内容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国府和宁国府由盛到衰的全过程。作品语言优美生动,善于刻画人物,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尤三姐等个性鲜明的人物。本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
22 、封建世纪末的历史画卷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它以一个贵族家庭为中心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社会的各阶级和阶层都得到了生动的描画。《红楼梦》的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23 、清末四大暴露小说
清末四大暴露小说,也说成四大谴责小说: 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官场现形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首
清朝末年,清政府在镇压了戊戌变法、出卖了义和团运动后,国势衰微到了极点,民族危机愈加深重,广大群众对腐朽无能的清帝国已感到无望。具有改良思想的小说家纷纷通过小说来抨击政府和时弊,提出挽救国家的主张,人们把这一时期出现的小说称为 “ 谴责小说 ” 。而《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则代表了这类小说的最高成就,被后人誉为 “ 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 。
24 、 “ 鸳鸯蝴蝶派 ”
又称“礼拜六派”,中国现代文学流派,这是一个病态的消极的文学流派。代表作为徐枕亚的《玉梨魂》。
发端于 20 世纪初叶的上海 。因写才子佳人成双成对有如鸳鸯蝴蝶而得名。作家众多,无严密组织。作品内容驳杂,有言情、哀情 、社会 、黑幕 、娼门、家庭、武侠、神怪、军事、侦探、滑稽、历史、宫闱、民间、公案等类别。人们又多以其所办最有影响的刊物《 礼拜六》名之,统称之为礼拜六派。全盛时期在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之间,代表作为徐枕亚的《玉梨魂》。延续时间甚长,直至 1949 年,故又称民国旧派文学。文学界一般认为,这是一个病态的消极的文学流派。但其中有些作家如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等,也曾写过有积极意义的作品。
25 、鲁迅、巴金、闻一多、梁实秋、林语堂
鲁迅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 年去日本留学。 1918 年 5 月,首次用 “ 鲁迅 ” 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 年到 1926 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 1921 年 12 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 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小说《祝福》、《阿 Q 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巴金 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 1927 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从 1929 年到 1937 年中,创作了主要 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 抗日时期出版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
闻一多 ( 1899—1946 )男,原名闻家骅。诗人、学者、民主斗士,被称为三重人格。新诗集《红烛》、《死水》、《太阳吟》、《忆菊》、《发现》、《一句话》都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曾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 1946 年夏在昆明遇刺身亡。
梁实秋 (1903.1 -1987.11.3) 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文学家、翻译家。 1915 年秋考入清华学校。 1923 年毕业后赴美留学, 1926 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不少诗作。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时受新人文主义者白壁德影响较深。他的代表性论文《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 1926 年在《晨报副镌》发表。 1934 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 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1938 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编辑《中央日报》副刊《平明》。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 1949 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 ( 后改师范大学 ) 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 1961 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 1966 年退休。 40 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 30 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 40 载,到 1970 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 37 册,诗 3 册。晚年用 7 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林语堂 (1895 . 10 . 3-1976 . 3 . 26) 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12 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 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2 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 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 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 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 1927 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 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 年创办《人间世》, 1935 年创办《宇宙风》,提倡 “ 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 ” 的小品文。 1935 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 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 1945 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1952 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1966 年定居台湾。 1967 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 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 年在香港逝世。 著有《林语堂幽默文选》《生活的艺术》《语堂随笔》《林语堂散文集》《人生的盛宴》 ( 散文集 ) 等。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