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伏笔或预示
伏笔或预示也是真正写戏时十分必要的技巧之一。
伏笔或预示的作用就是埋伏线索或印象,让观众真正见到高潮时的事件,容易接受、因而能有更高的说服力。比如说预计将有自杀或杀人的戏,之前先安排见血或死亡的意象等。
伏笔或预示有些可以预先设计出现的时机,但写戏时临时即兴埋伏的情形也非常多。原来剧作者好比是具有经验的说故事的人,他会时时注意、步步为营地将听众的想象力与好奇心,逐渐缩小到他想要的范围内。因此剧作者在写对白或人物的反应上,便会对观众做一定的暗示与引导,许多伏笔或预示的意象,就是此时信手拈来的。学习者不妨从观摩他人的作品,以及亲自练习中多去累积经验。
*如卫西林的电影脚本《夜开溜》﹙未发表﹚中前一个镜头是跷家女雪儿与飚车族扬长而去,接下来观众看到的是马路上一只被扭断脖子的孔雀﹙稍早雪儿才和伦伦及少年小攀、小汪为了一时好玩,一起潜入私人游乐园中盗取出来的﹚,预示着电影快要终了时,雪儿为了一件名牌衣服的纠纷,竟然被飚车族集体凌虐致死的悲惨命运。
第三节:冷热调剂
冷热调剂使用的场合,好比一出严肃沉重的戏,若全戏的气氛一成不变,不仅缺乏波涛起伏,观众的情绪感应也会弹性疲乏;这时便需要利用喜感的人物来穿插其中,不仅让人耳目一新,恢复情感感受的活力,就是剧情再进行的时候,观众也能很容易地重新入戏。
希腊悲剧《依底帕斯王》讲的是具有责任感的国王,自我揭露弒父娶母的滔天大罪的故事。这个让任何人都无力承担的过失,其真相大白的关键所在,竟是由一个语言诙谐、语意仿真两可的报信者,所带来的重大讯息所证实,简直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这个报信者无疑是个类型化、性格不十分复杂的人物,却可以带来全剧最重要的情绪调剂的效果,并且自此之后整出戏才正式地进入主人翁悲惨命运的终结。
第四节:打岔与停顿
打岔与停顿其实是十分好用,又十分重要的编剧技巧。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的感情表达若是一泻而尽,便会太露骨,显得十分不自然。从另一个层面而言,当一个人过于坚持一个话题,说话的人的动机也会显得令人起疑。同时较为曲折的感情表达或事实真相的揭露,在一般的情形下,听者事先也未必会有心理准备,因此往往会本能地流露出排斥的态度。还有就是谈话继续进行中,一定会遇到话题或情绪转换的地方,如果中间毫无停顿或来自外界的打岔,就会像文章缺少分段或音乐少了节奏变化那样,让人觉得无法喘息,甚至觉得别扭或不耐。此外打岔能提醒观众外在环境中的现实因素并未消失,而停顿则能暗示着说话者正在对某件事进行思考,或注意力突然停顿或转移等的心里状况。因此打岔与停顿不仅是在编剧上不能忽略的技巧,而且若是能适当地加以运用,还能够让场面看起来显得更真实、更具有说服力。
因此服务生或用人频频端茶或送点心上场,实际上是能凸显出被打岔的对话者双方需要隐私的逼真气氛。而且在打岔或停顿的时候,剧作者还可以不露痕迹地变化话题或转换人物的情绪状态﹙这在剧情的推展上与藉由对话来交代前情上,都十分必要﹚,观众也不会因此觉得不自然。而复杂的感情宣泄或是真相揭露,在说话进行中适当地安排进入打岔或停顿,也比较一次说完更具有说服力。
日常生活中打岔与停顿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一般人也几乎不会去问其中的动机或理由。打岔与停顿的性质不一而妙用无穷,其能使一出戏的人物情绪起伏变化与故事情节发展显得更为逼真,并具有更宽广的想象空间,剧作者不妨在平时多留心体会,到真正写戏时再加以充分运用。
第五节:明场与暗场
前面提到细心规划明场与暗场的运用,可以达到精简场景数目的目的。而在实际写戏时,适当运用明场与暗场的技巧,可以将原本人物众多的场面化整为零,分派成想要的人物组合,让他们彼此互动,最终达到推动剧情进展的效果,其过程就犹如使用一台时空折叠机一样神奇。
比如一场家庭舞会的戏,如果让全体人员都同时上场,舞台上必定焦点紊乱,走位调度困难;再说百分百的公开的场合,许多内心戏必定无法开展,若是将舞客随机分派成不同的人物组合,再交互进入场中(通常舞台上是邻近大厅而具有隐密性的空间,如西方家庭中用来进餐兼讨论事情的厨房),便能听到每个人对同一事件的看法,以及对不在场者的印象与批评,如此便能将剧情顺利推展开来。
「将舞客随机分派成不同的人物组合」到底要如何做呢?这牵涉到人数上下场的动机,一般而言只要观众看得过去,不觉得奇怪就可以了。这点可以预先加以设计,再在对白中表露,但也可以在写对白时临场即兴,信手拈来。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