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考试已经结束,按照惯例,各区县都会尽快将成绩反馈给考生及父母。“一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衡量考生真实水平的“试金石”,是考生高考志愿选择的重要参考依据,对鼓舞考生的士气、明确自己的位置极具价值。其实,除了水平检测等学业功能外,“一模”还有重要的心理训练功能,它让考生第一次真切地体验了高考的“现场感”。
“现场感”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平时“现场感”训练得越好,考场上就越能发挥出真实水平。尽管有不少考生早就未雨绸缪,提前做了许多模拟题,甚至理综、文综也早有接触,但那是个体行为。考生在家做题,即使掐着时间,心情也是比较放松的,缺少集体模拟、正式考场的那一份“现场感”。而“一模”则是“真刀真枪”、像模像样地模仿高考场景进行的一次全体演练,让考生真正体验到“现场感”。于是我们看到,有的孩子发挥正常,有的孩子稍有失误,而有些孩子的表现跟平时相差较远。下面,我们分别进行简要分析和提示。
模考与平时匹配型
“一模”发挥正常的孩子基础比较扎实,对考试的流程熟稔于心,对考试的结果抱有合理的期待,因此能够把平时的学习状态顺利迁移到考场上。这样的孩子在“一模”后可将重点放在拾遗补漏上,针对“一模”中暴露的问题,积极强化弱势科目,同时注意保持优势科目的领先局面。
模考显著低于平时型
有些孩子平时学得还不错,排名也比较靠前,但是模考的成绩让人有“大跌眼镜”之感。这些孩子及父母会比较焦虑和着急。梳理一下,可能大致有这样几个原因:
一是孩子的现场感有待于提高。平日习惯了四平八稳、不慌不忙地做题,成绩就有保障。一上考场,在一种无形的竞争氛围中,孩子失去了平日的悠闲和镇定,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在速度和正确率之间难以理智地取舍和平衡,有些题目来不及答,有些题目没有答完整、答到位,最终导致成绩下滑。
二是过于看重“一模”成绩。由于父母和老师反复强调“一模”的重要性,孩子心里的弦越绷越紧,生怕“一模”考不好影响报志愿。太想考好了,动机太强烈了,反而影响了正常发挥。
三是对于理综或文综的考试流程不熟悉,没有提前演练。分科考与3科综合测试还是有区别的,个别考生由于不适应而出现失误。
四是平时“都会”、“都懂”的知识有水分,没有真正落实到笔头,仅满足于“看会了”、“听懂了”。在真正的大考中,这些不扎实的知识点被检验出来,所以失分。
以上仅仅是简单的划分。不论孩子属于哪种情况,父母都不要着急,或过分渲染“一模”失利的“坏处”。父母要做的是鼓励孩子踏踏实实地找原因、定对策,鼓励他去实施自己的对策。在未来的复习中,如果孩子能够稳重扎实地针对“一模”中暴露的问题认真复习、认真落实,仍然会有提升的空间。另外,有的孩子会强调这些题“拿回家里都会做”、“下了考场我都会做”、“再多给些时间都能做出来”。很遗憾,考试只能在考场中、在规定时间里进行,这样才是公平的。这样的考生在平时做模拟题时要严格控制时间,不要给自己留出多余的时间来答题。否则,类似考试现场的那种紧迫感很难找到,一上考场又会难以从容应对。只有平时像考试,考试才能像平时。
模考显著高于平时型
这种情况虽不常见,但也确实存在。如果按照此次模考的成绩报志愿,孩子和父母心里也会打鼓,因为不知道这样的成绩能否稳定和再现。希望这样的考生一定要认真分析试卷,每个题目得分与失分都要真实地归因,不要形成“我运气好,一到大考就能超水平发挥”的偏差暗示和侥幸心理。
总之,“一模”让考生在模拟高考的氛围中检验了自己的复习成果和心理适应能力,训练了考生的“现场感”。希望考生对“一模”结果进行积极的解读:考得好,说明我认真复习了,还需要再加把劲儿,保持这样的态势;若考得不理想,说明我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要稳扎稳打,一定会有提升!
希望考生用积极的解读和自我暗示为自己注入强大的复习自信。这比“一模”分数更重要。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