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语文评卷中心组
第1题
错别字:(1)“哀民生之多艰”的“哀”写成“衰”字;(2)“悠然见南山”的“悠”写成“幽”字;(3)“梧桐更兼细雨”的“兼”字,中间一横没出头;(4)“故不积跬步”的“跬”字,写成“氵”“石”;(5)“孰能无惑”的“孰”、“惑”写成“熟”、“过”;“皓月千里”的“皓”写成“氵”。
漏答字:(4)“故不积跬步”的“故”。
多答字:(5)“孰能无惑”错答为“孰也能无惑”或“孰能无惑矣”。
复习建议:默写的句子并不难,多是常见句子,一般不是不会写,而是错字多,满分率大约在30%。常见字的错误率高,这不仅反映在默写题上,其他题,如作文,错字也多,建议抓好书写规范,夯实语基,确实掌握汉字的正确书写。
第2题
选择正确的约70%(抽样,下同)。
复习建议:(1)常用文言实词的基本义要强化识记;(2)指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多义词;(3)指导学生发现、归纳设题规律。
第3题
选择正确的仅32%。
复习建议:(1)指导学生解读题干,圈出设题点,比如“自己”“穷”;(2)补足选项中各句的省略成分;(3)引导学生在解题中逐步掌握排除法。
第4题
选择正确的约占40%。
复习建议:(1)将各选项的内容放回相关“阅读区域”比对;(2)特别关注表因果、表目的、表范围的选项。
第5题
文言文选自明朝戴名世《砚庄记》。由于年代距离较近,文字平实,因此阅读难度不大。句子翻译难度适中,考点清晰,涉及句式、实词、虚词等,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第(1)题
实词翻译不对的典型:这是贫困的学士(士人、男士)被迫这样做的。(“士”的解释错误,常用词的翻译被忽视。)
虚词翻译不准的典型:这是贫穷的人不得已才有的行为。(“所”字结构没有完整译出,准确的译法应该是“所做的”。)
句式翻译不当的典型:①这是贫穷的人不得已而这样做。(句式不完整,正确的翻译是“这是……的事”。)
②这是贫穷的人迫不得已这样做的原因。(句式翻译错误,“这是……的原因”应改为“这是……的事”。)
句意译错的典型:这个贫困的读书人不得已把自己的知识都运用上。(完全脱离文本,主观臆断。)
实词翻译不对的典型:①家中就有人打这块土地的主意并想要拥有它。(“攘”字漏译,应补充“侵夺、占有”)
②家里就有人惦记这块地并想侵占拥有它。(“觊觎”错误翻译为“惦记”)
虚词翻译不准的典型:家族中就有人觊觎这块田地并想占为己有。(“之”漏译)
句意译错的典型:家中的人企图以此为业从而获得利益。(完全脱离文本,主观臆断)
句子译不顺的典型:于是家中就有了想将这块土地侵占它为己有的心的人。(语义啰嗦,句子杂糅,改为“家中就有窥伺这块土地并想侵夺占有它的人”。)
复习建议:
(1)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考试说明》规定的四种文言句式是: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这次,考查了判断句,但学生在翻译时,翻译不完整的、句意理解不到位的仍不在少数。
(2)涉及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之列的字词,一定要有翻译的意识,比如“为”、“所”、“之”;超出的,仍要予以重视,要提醒考生,即使不是考点,翻译时也要坚持“直译”的原则,这样在“大意对”上才可得分,比如一些常见的词语,“士”、“遂”等。这次不少考生在这些词语上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误。
(3)选文出自明代,一些词语的意思已经接近现在,比如句子中的“贫穷”和“觊觎”,这样在翻译时就不再作为考点;但不少同学在翻译时由于习惯性地去理解、翻译,反而造成句子不通顺。所以,可能我们不仅需要提醒考生注意选文的文体,还要关注选文时代性。
第6题
本次选考的是一首描绘瀑布的写景诗。客观来说,诗歌本身对象突出,文字简洁,角度清晰;考点来看,仍然延续了福建的“传统”——景和情的关系和炼字,考生对此相对熟悉,考生理解相对到位,表达相对有条理,比较规范。因此,总体上来看,诗歌无论从选文还是从设题上,都来得平易近人。
第(1)题
漏答典型:诗歌通过描写瀑布的景象和恢弘的气势,表现了诗人渴望归隐山林的思想感情。(对“瀑布雄伟壮丽的喜爱”或“对大自然的喜爱”这方面的情感遗漏了)
误答典型:①通过“银汉”“寒云”“千岩”“沧浪”等意象渲染悲凉的气氛,表达作者内心的忧伤和担忧。(意象与意境理解错误)
②通过描写瀑布的雄伟壮观,流露诗人有万丈豪情的报国之志却无人赏识的无奈。(景和情的关系理解错误)
③诗歌蕴含着作者虽然有满心壮志却报国无门,只能隐居山林的悲愤感情。(对全诗的主旨和感情均理解错误)
④作者借雄伟的瀑布自喻,表现出作者洁身自好,希望像屈原一样避世隐居。(手法理解不当,本诗主要是借景抒情,而非以物喻人)
第(2)题
不存在漏答,而是出现多答的现象。问题几乎是因为理解不当而造成的误答、错答。主要情况如下
①“飞势挂岳顶”写出瀑布位置极高,突出其壮观;“银汉落天声”描写了瀑布水的湍急,水势之充沛,突出其气势磅礴。(要求“炼”的是动词,却回答成句子,审题错误造成,判0分)
②颔联中“垂和落”都表现瀑布汹涌澎湃而下的壮阔景象,生动写出瀑布的奇丽。(分析笼统,解读粗糙,答题不合规范,给2分)
③首联的“挂”写出瀑布之高和雄伟的气势;颔联的“垂”字将天上的彩虹和瀑布巧妙结合起来,给人一种壮观之感。两个字都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感情。(景物的分析是正确的,但如此与人物的情操、境界相联系,就太过牵强了)
优秀答案举例:
①首联的“挂”和颔联的“落”字用得好。“挂”字从形态上,生动形象地描绘瀑布从高高的山顶奔流直下的画面,写出瀑布的开阔、雄伟,给人一种远望的整体之美;“落”字则从声音的角度,写出瀑布从高空倾泻而下巨大声响,突出瀑布雷霆万钧之声势。总之,从视觉和听觉上来突出瀑布的壮丽。(考生注意到这两个字所涉及的不同写景角度——形态和声音,视觉和听觉,赏析具体,表达规范。)
②首联的“挂”和颔联的“落”字用得好。“挂”悬挂之意,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将瀑布拟于悬挂在高山之顶,写出瀑布的高不可攀的气势;“银汉落天声”一句,诗人先将瀑布比作天上的银汉,绘其水势之浩淼,再以一个“落”字从声音的角度突出其磅礴的气势。(考生在“炼字”的,已经自如地结合修辞手法进行赏析,文字饱满。)
③垂:垂字形象展示瀑布壮阔之外的柔美,它与大地相连,轻垂于地,写出来势的高远。
复习建议:
(1)诗以言志,这就意味着形象与情感之间,需要一个合理的“过渡”。这个“过渡”就是我们常说的艺术手法,所以最后一个阶段仍要加强诗歌鉴赏相关知识的积累和辨析,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手法、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等。
(2)考生对关键字词句的解读比较粗糙,复习时要加强具体、准确解读的意识,甚至借用文言文“直译”的原则,避免笼统、大概。本次,主要指“挂”与“垂”二字的分析。虽然,挂与垂在赏析上确实不容易表达清楚,但二者联系语境还是可以说出大致的不同。“挂”与“岳顶”相连,暗指其位置之高;“垂”将“玉虹”“地色”相接,预示其有个自上而下的流势,绘其高远,但大部分考生仅仅简单分析成瀑布的壮阔。
(3)注意审题,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第7题
选择正确的约占80%,其中两项(AC)都正确的约占48%。
教学建议:
在《家》一书中,瑞珏是何等贤慧的女人,她怎么可能“拒绝到城外分娩”?一向温和的觉民,至多敢于逃婚,他哪敢如此激进地劝说大哥反抗?在《欧也妮•葛朗台》一书中,葛朗台这个著名的吝啬鬼平时待人是何等的悭吝,哪有可能有“丰盛午餐”的“规矩”?
因此,在基本了解掌握七部文学名著主要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要着重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根据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判断出与之有关的故事情节是否合理,特别要注意分辨因果关系倒置、窜改陈述对象以及窜改人物的行为、态度、性格等内容的错误选项。
第8题
第⑴题
漏答典型1:徐庶因接到曹操派人假冒徐庶母亲所写的书信而不得不离开刘备。后来,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为自己出谋划策。
(是“此后他们各做了什么事情”,而不是“此后刘备做了什么事情”。)
漏答典型2:此前,曹操派人把徐庶的母亲骗到曹营中,并伪造徐庶母亲的书信叫他来曹营,徐庶为了母亲而不得不离开刘备;此后,徐庶的母亲自杀,徐庶身在曹营中却不曾为曹操献过一计。
(此后刘备做了什么事?漏掉了!)
误答典型:徐庶因徐母病重而要离开刘备,但是在去之前,忘记告诉刘备,在襄阳城外二十里的隆中,有一个奇士,并劝刘备去见这个奇士。
(①“徐母病重”?三国另类解读或重大发现!②要答“此后”做的事,却答成“去之前”做的事,莫非这是创新答法?)
误答典型:此前曹操带兵来攻打,徐庶和刘备束手无策。此后,刘备到隆中三顾茅庐,想请诸葛亮做自己的军师为自己出谋划策。徐庶则自己先带兵去对付曹操。
(“先带兵去对付曹操”?是啊是啊,徐庶化名单福时,也挺能带兵打仗的!)
误答典型:曹操将徐庶的母亲骗到营中幽禁,以此要徐庶降曹。此后刘备应徐庶的建议与张飞、关羽三人同往三顾茅庐,请得卧龙诸葛亮出山。而徐庶本是孝子,于曹营中尽力侍养老母亲,而始终不为曹操献一计。
(徐母得孝子徐庶尽力侍养,能尽其天年,也算是大团圆结局。如此窜改,其善意足以感动天地,只是不知会不会被扣分?)
误答典型:徐庶的亲人落在了曹操手里,为与家人团聚,他选择投奔曹操。之后徐庶做了曹操的重要谋士,而刘备则去了隆中,请出了诸葛亮。
(这徐庶也真是的,为了与家人团聚,竟然投奔了奸雄曹操,还成了他的重要谋士。严重鄙视!)
第⑵题
漏答典型:“定礼”是剑和鞘。
(未免太短了吧!)
漏答典型:“冷二郎一冷入空门。”柳湘莲就是冷二郎,他最后入了空门。
(柳湘莲最后确实入了空门,但只写这一点,能得5分吗?你既然连回目也记住了,为何只写这一点点?)
误答典型:尤三姐还的“定礼”是剑。尤三姐自杀,柳湘莲离开了贾琏新房,后来柳湘莲决定终身不娶。
(终身不娶的,未必是和尚或道士!)
误答典型:尤三姐还的“定礼”是一把剑。柳湘莲因为听信谣言,认为尤三姐是下贱的人,待得知尤三姐自尽后,柳湘莲看清了,最后离开贾琏新房后,后悔不已,懊悔自己为什么不相信她,最后自己也出家当了和尚。
(这位考生不能得高分,恐怕要懊悔自己没有看清题目,把叙述重点放在了“听信谣言”和“后悔不已”上!)
误答典型:尤三姐还的“定礼”是一把扇子。尤三姐自杀后湘莲十分的难过。贾琏也感到一丝懊悔,并替她处理了后事。
(“定礼”原来是一把扇子?曹雪芹会不高兴的!)
误答典型:贾琏受托为薛蟠有意占有尤三姐,并送来礼品,尤三姐宁死不从,不得已自刎,柳湘莲离开贾琏新房后便也拔剑自刎。
(“柳湘莲拔剑自刎”?没这回事!道士可以作证!)
误答典型:香包。柳湘莲离开了贾琏新房,尤三姐很痛苦,就自杀了。贾琏听到尤三姐自杀了,很伤心,而凤姐在旁边暗笑。
(错了多少处?能数得过吗?)
教学建议:
首先,最重要的仍然是要引导学生记住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其次,要加强定向叙述训练,引导学生了解名著简答题“一题多问”这种题型的特点,根据命题的角度和要求,处理好情节叙述的详略关系。
第9题
第⑴题
漏答典型:在道德修养上要有羞耻之心。
(能看出有羞耻之心属于道德修养范畴,很不容易!可惜,后面还有内容呢!)
漏答典型:“不辱君命”的人是理想的“士”。
(为何瞻后而不顾前?)
误答典型: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考生:文言文已经非常简练了,不知为何还要叫我们简要概括?)
误答典型:孔子认为知耻、忠君、孝顺、言行一致的人为理想的士。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误答典型:①出外游四方,要对得起君王;②对宗族孝,团结乡党;③言行一致。
(又一个多多益善的韩信!)
误答典型:反省自己行为,肩负大任的人。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误答典型:能忍辱负重、尊己的人才称得上理想的“士”。
(仍是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
误答典型:做错事,有耻心,在四地行走,对得起天地良心,谓士。
(评卷老师:你对得起天地良心,很好!只可惜,没对得起标准答案!)
优秀答案举例1:在道德行为上有羞耻之心,而且在处理事务上有较高能力的人,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士”。
优秀答案举例2:孔子认为有明确的做人原则,且有办事能力的人是理想的“士”。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