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考的结束,度过三年高中生涯的学子们迎来特殊的假期。这个假期里,有的人选择尽情放松和玩耍,有的因成绩不理想深陷自责和迷茫。高考后,考生应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面对新的生活?家长们又该如何进行引导和帮助呢?昨日,记者采访了省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黄小军,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楼青和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南昌三中高新校区心理老师杨小丽三位专业人士。
别把放松变成“放纵”
从高度紧张切换到放松模式,对考试成绩的预期与实际结果的差异等,都会让一些考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据楼青介绍,考生考后的心理大致分为三种:放纵型、迷茫型、焦虑型。
“有许多考生在长期的高压过后,会出现强烈的补偿心理,要去狂吃、狂玩、狂睡,甚至天天熬夜打游戏。”楼青表示,高考结束后,考生有几天这样的状态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放松过度,不但影响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心理健康,“考生们高考后身体处在疲劳期,宣泄过度容易造成劳累,从而引发健康问题。”
楼青建议,考生们可以听听音乐、做做运动、出去游玩,多进行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放松活动。
“考生们需要记住,别把放松变‘放纵’。”杨小丽认为,娱乐宜有度,高考结束后,考生不宜挑战危险指数过高、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娱乐活动,作息上不宜晨昏颠倒,尽量少熬通宵。
想办法让自己忙起来
备考期间生活节奏紧张,奋斗目标很明确;考后松弛下来,生活节奏变慢,一些考生可能因失去奋斗目标而不知所措,感觉做什么都“无聊、没劲”。
对此,杨小丽称,迷茫型考生会出现一段真空状态,产生一种虚无、无所适从的感觉,“考生可以想想有什么是自己一直想学却因为繁重的学业而暂时放下的,比如游泳、开车、勤工俭学等等,让自己忙起来,充实假期生活”。
理性面对高考成绩
成绩可以达到录取分数线吗?能够进入理想的大学学习喜欢的专业吗?高考成绩不理想,该怎样面对亲朋好友?高考结束后,部分考生还会出现忐忑不安、焦虑烦躁的情绪。
“尤其是那些平时学习成绩一般或者中上水平的考生,往往期待值比较高,在等待放榜的日子里,会因为担心考得不理想而变得焦虑。”楼青告诉记者,这种焦虑可能一直会持续到出成绩。
黄小军也赞同这个说法,他建议考生理性面对高考成绩,学会接受自我,“学习是收获知识的过程,成绩只是阶段性的总结,考生需要做的是在每个阶段接近尾声时,努力做好自己,不要过分看重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的,将自己所学所获顺其自然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楼青还建议,考生进行合理的归因,如果真的觉得自己今年考得很糟糕,想重新再来,可以在适当休息后马上付出相应的行动。
家长应适度引导和监督
对于家长,黄小军建议,家长应以平常心态看待高考,不应过分纵容孩子无度的放松,要适度引导和监督;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假期规划,利用假期培养孩子的时间规划、自我管理能力,为大学有序而独立自主的生活做一些铺垫。
“如果孩子高考失利,家长不要沉浸在失望、愤怒的情绪中,更不要因此打骂、责备孩子,而是应陪伴孩子、鼓励孩子,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并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探讨下一步的计划。”楼青说。
“如果考后一周孩子还是精神疲惫,睡不醒,没食欲,不愿出门,或者平时很乖的孩子突然大声顶撞父母,可能就不单纯是考后休整放松能解决的问题了。”杨小丽表示,家长应及时发现“异常信号”,及时向心理医生求助,以免情况恶化。
江西晨报 汤依萌 朱莹 晨报首席记者 饶军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