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师比是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核心指标,是衡量学校教师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9月14日,教育部发布了《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国高职(专科)学校生师比平均值为19.85:1,较2020年(20.28:1)有改进,为“十四五”开局之年开了好头。
为了了解“双高校”生师比情况,我们分析了192所“双高校”公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2)》中的生师比数据,发现排名前50的高校具有以下特点——
注:有5所“双高校”的年报中没有公布生师比数据,故未纳入统计;艺术、体育、医药类高校未纳入统计;另外,在校生规模小于5000人的高校未纳入统计。
三所“双高校”生师比小于10
数据显示,各“双高校”生师比差距显著。生师比在10以内的高校有3所,依次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8.68)、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8.91)、长春职业技术学院(9.85),之后是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10.41)和天津交通职业学院(10.86)。生师比超过14的高校有9所。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年报显示,学校2021年全日制在校生人数为5363人,相比其他上榜“双高校”学生规模较小。与此同时,据学校官网介绍,该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积极引进高端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开展教师培训,鼓励教师攻读学历学位,改革人事制度并建立代表作评价和破格晋升制度等措施,着力打造规模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团队。
值得注意的是,排名第二位的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人数连续三年增长,从2019年的16455人增长到2021年的22119人。为应对学生人数增长带来的挑战,保持较为合理的生师比,该校多措并举扩大教师团队。例如,学校多次公开招聘专任教师,并通过向二级学院下放招聘权限、长期滚动招聘、与多网站合作等方式拓宽招聘渠道,加快招聘速度,提升招聘质量。为提高教师招聘的针对性,学校还积极参与面向不同专业的招聘会,参加特定专业的学术会议,以广纳良才。此外,该校公布的年报显示,学校还增加了外聘教师以应对扩招后校内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并将继续优化教师结构,提升整体教学能力。
《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高职(专科)学校校均在校生规模为9470人,而在生师比较低TOP50“双高校”排名前十的院校中,除了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外,其余院校在校生规模均在万人以上。根据分析,生师比较低的前50所“双高校”校均在校生规模达到13607人。其中,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和淄博职业学院(23962人)均超过了2万。可见,这些“双高校”为保障教学需求,控制生师比,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
从院校类型看,生师比较低的前50所“双高校”以理工类和综合类院校居多,分别为22所和20所。其余为财经类和农业类,均为4所。
从地区分布来看,排名前50的“双高校”来自17个省份或直辖市。其中,江苏省上榜高校最多,有11所,之后是山东和浙江两省,均为8所。全国197所“双高校”中江苏省高校共计20所,占比约11%。生师比前50榜单中江苏高校占比达到了22%,师资力量雄厚是该省职业教育优势的一大体现。
师资建设 “质”“量”并重
《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高职(专科)学校在校生数量1590.10万人,比上年增加130.55万人。生师比的收缩显示高职教师队伍在扩大。
囿于地区经济发展各异、招生政策有别等,高校需综合考虑自身经费水平、学生人数等不同条件,将生师比控制在合适范围,既不过高而减弱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度,也不过低造成资源浪费。
同时,高校需注意教师队伍质量提升,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职教20条”指出,职业院校需实行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以直接考察的方式公开招聘,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以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 本文数据为小编手动整理,统计计算规则以学校为准。若有疏漏,敬请指正。
主要参考文献:文中各高校公示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2)》。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