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高考选择自己擅长的科目
考完后教学楼欢呼撒课本、教室黑板上写满了毕业留言、高三级老师穿着红色衣服,为学生一一加油鼓劲……这是2012年参加高考的王子对于高考的记忆,她告诉记者,“我是文科生,参加的是3+文综,考完后大家都觉得语文比较难,作文题是《你想生活的时代》,当时第一眼看到作文题觉得不好写,写了个活在当下,写完怕自己跑题了,不过最后语文考了126分,还挺高兴的。”
2016年参加高考的理科生张萌回忆道,“没有送分题,但比最难的真题容易。”
理综考试的难度与预想中全国卷的难度相差无几。不过,她表示,“作文挺有趣,有话可写。”张萌说,当年作文题是近几年来第一次采用漫画形式出题,两组对比漫画,主要是讨论学习成绩的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选取角度较多。
对于最后一届文理科,广大附中高三学生吴同学打趣道,“我成为历史了!”吴同学告诉记者,自己的物理、化学、历史比较好,综合考虑下选择了理科,成绩一直在班级中上。“如果我是下一届考生,感觉自己有更多选择权,可以选擅长的,不用拘泥于文理科。”
高二学生陈鑫表示,对于明年的新高考,他已做好准备,不再文理分科后,有了更多自主选择权,“我比较喜欢历史,应该会选择相应的学科,也可以根据未来大学想选择的专业选定高考选考科目。”
荔湾区一中学高一学生胡同学选择了物理、生物、化学,他调侃自己是传统的理科生。“我物化生三科成绩是最好的,当然就选它了。”赖同学说,“我觉得这种方式挺好,班里不少学生都是选自己擅长,再结合大学专业要求。不过有些各科成绩平均的就比较纠结,需要经过很多分析,比如专业要求、职业规划之类的。”
专家:对于高考改革还是有助益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全国高考进行调整、减少科目的改革,从理科考7门、文科考6门调整为实行3+2,3+x,或3+1+x,这都试图给学生科目选择权。”对于这些年实行过的高考改革,教育学者熊丙奇特别有感触。
“当年的‘大文大理’的改革,本意是强化文或理的分野,体现学科大类背景的专业融合。”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执行董事兼常务副院长迟云平告诉记者,虽然这种文科或理科的综合卷,较少成功地体现“文史哲不分家”“数理化一家亲”之类的学科融合,但是对于高考改革还是有助益的。
在迟云平看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越来越更加需要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人才,打破大文大理的学科壁垒势在必行。从明年开始,广东就进入“新高考”元年,迟云平认为这本身就是一种理性回归和正本清源,值得期待。熊丙奇认为,这很大程度扩大学生科目选择权,随之也要求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管理改革,实行选课走班,满足学生选科、选课的要求。
“根据高校学科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对基础知识的实际需求,来明确高考的考试科目,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有利于人才选拔和科学地进行教学评价。”迟云平表示,这其实也更加有利于从文理分科、大文大理,走上学科融合、互相浸润的正确道路。同时他还非常期待,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能够真正开启“必考+任选”的自由模式。
“高考需要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发展空间。”熊丙奇表示,如何扩大考生权利是未来高考改革的重要命题。
高考改革路线图谱:
●1999年前 广东高考基本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采用统一的方案。
●1999年 广东作为改革先行者,进行“3十X”方案试点,采取语、数、英3门算总分,外加一个“X科”作为录取资格线。
●2001年广东高考增加综合科,改为“3+综合能力测试+X科”。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