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讯 近日,由中国网主办、中国网教育频道承办、爱培优协办的2018年中国教育家年会中国好教育盛典暨新高考中学校长高峰论坛在京举行。来自高校以及众多一线中学的专家、校长,围绕新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以及学校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交流与碰撞。在圆桌论坛环节,四名一线的中学校长就“新高考对中学的挑战与机遇”话题进行了交流;“新高考下自主选拔课程与设计”的圆桌论坛,爱培优教研部金牌教练团队也给与会者带来了新的启发。
(高峰论坛会议现场)
同时,爱培优在现场启动了“珍珠计划”百校万人活动,继续向贫困地区的中学输送优质的自主选拔课程。过去一年时间,“珍珠计划”向十所贫困地区的学校,输送了优质的自主选拔课程。接下来一年里,“珍珠计划”百校万人活动将筛选出一百所贫困学校捐赠自主选拔课程,希望可以惠及上万名的学生。
(首批“珍珠计划”获赠代表学校授牌发言)
高校选科要求更加严格
天津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招生办副主任许晶就《招考制度综合改革背景下人才选拔与培养衔接的思考》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许晶表示,2018年是恢复高考后首批大学生入学40周年,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新征程,而这必然始于招考工作。2019年是改革继续深化的过程,从新高考带来的变化来看,文理分科变成了混合科目(6选3或7选3);等级赋分的模式,各省份差异比较大,比例不一。从高校招生的角度看,出现了新的招生类型,即三位一体或综合评价,突出过程性评价。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的选择增多了。
另一方面,顶尖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依然稀缺,竞争仍然激烈,学生怎样选课,学校怎样指导,中学需要建立传统考试成绩以外的评价体系,记录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习过程。对于高校来说,高校选科要求更严格了,在教育部2020选考方案中,有93个专业类仅有三成(29个)的专业类许可不提科目要求。招生的改革一定会带来培养方面的变化和改革,比如天津大学开设了很多特色实验班,多所高校都启动了本科教育的综合改革。
综合评价是重要的“浙江经验”
怎样看待浙江的新高考?浙江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高等教育研究所高考政策研究室主任吕阳发表了题为《从浙江新高考改革试点看“自主选拔”的未来走向》的演讲。
在吕阳看来,浙江新高考虽然争议颇多,但是是成功的,有很重要的“浙江经验”。浙江作为新高考的先驱省份,去年第一批考生已经参与了新高考。从第一届新高考落地的变化看,以前高分中学以及升入清华北大的中学,排名基本是重合的,而新高考后,则出现了分离的情况。在改革中,高校出现了攀比分数的不健康竞争心态;也出现了一些非名校的“黑马”院校及专业,录取分数远高于双一流高校最低录取分数线。
吕阳认为,关于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也是非常重要的“浙江经验”,它的结果是高校满意、学生家长满意、社会认可、零投诉。基于此,越来越多的高校,把大量名额投放在三位一体,有的学校三位一体名额甚至是普通裸分统招名额的10倍以上。
新高考给中学带来四大挑战
中学如何坦然面对新高考?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认为,这次改革是规模最大、种类最多的教育改革。这次新高考改革,给中学带来了四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是选择性挑战。选择性来了,学生会选吗?学校如何教?王殿军认为,对于十五六岁的孩子来说,不仅要给他们选择的权利,还要给他们正确科学选择的体系,因此,学校必须建立学生学业、升学与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第二,是教学管理的挑战。自由选课会对排课带来巨大的挑战,排课之后,师资队伍的工作安排也带来挑战,尤其是当科目选择不均衡的时候,个别学科会出现季节性的人员富余。为此,清华附中借助人工智能建立了选课平台。
第三,是学生管理的挑战。学生会出现一些片段性的自由时间,如何考勤?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这需要学校想得细、做得好、落得实。
第四,是英语考试的挑战。如何完成听力、口语的教学?需要中学认真去思考。
另外,王殿军认为,新高考过程性评价非常重要,通过行为记录、过程累计和发展变化来评价,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有更丰富的选修课、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自主选拔是名校选才趋势
北京爱培优新高考研究院院长张金荣就《新高考背景下中学优生培养策略》进行了分享。张金荣表示,这次新高考改革起点很高,通往清华北大等名校的路径越来越多元,“自主招生不会成为主流,但自主选拔一定会成为主流。”
张金荣认为,自主选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综合素质优秀。从学科特长上看,顶级高校基本只看理科类奖项,主要是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学五大学科竞赛,部分高校认可文科类奖项,但在教育部规范下审查越来越严;创新潜质主要是指有科创比赛奖项、论文及发明专利,但目前名校认可的比例非常少;而综合素质优秀,大多成为最头部知名中学的专属。
张金荣认为,从趋势来看,自主选拔符合人才选拔需求,而且考察的内容会越来越难。
新高考改革需要中学与大学联动
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特聘专家郭建民就《新时代、新高考,推进高校高中衔接的认知与思考》进行了分享。他认为,高校高中衔接可以在多方面推动高考改革,比如生涯规划、自主选拔、特色化办学等,生涯规划要了解大学的专业信息与社会职业需求,合理规划升学与就业目标。
郭建民表示,高考改革试点暴露出的问题需要高校高中衔接多方联动来解决,学生的综合评价,要有中国特色、与时俱进、符合价值引领。
新高考是挑战也是机遇
在圆桌论坛环节,浙江省海宁高中校长沈忠杰、山东莱阳九中副校长孙东起、北京实验学校(海淀)副校长张丕学、盐城市一中副校长尤为军四名一线校长就“新高考对中学的挑战与机遇”话题进行了交流。圆桌论坛由北京爱培优新高考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立勋主持。
沈忠杰表示,作为浙江省的中学,新旧高考对比变化很大。调查显示,九成学生喜欢选课选科,喜欢两次考试。浙江的选择性比较大,学校教学也从千人一面向特色转变,学校格局迎来了新的洗牌,很多特色学校脱颖而出。
张丕学表示,新高考实行走班,走班代替了行政班,通过育人理念的变化,倒逼育人模式的改革,最终变化还是落实在课堂上,学校设计了很多特色课程,从高一开始就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开始规划。同时,提醒家长要成为政策的研究者,尤其是对自主选拔政策的研究,做好孩子的参谋。
尤为军表示,江苏的新高考方案现在还没有正式出台,但从上海,浙江多次学习交流中,很多中学已经开始积极应对新高考,最大的变化是学习方式的变化。新高考是挑战,也是机遇,对于学校来说,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构建课程,与清华北大等高校合作等,希望创造机会,能够在新的竞争中赢得先机。
孙东起表示,为了应对新高考,学校对学生进行了个性化教学,实行导师制,开设特色试验班。另外,莱阳九中大力引入外部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理念,积极应对改革新变化。
自主选拔课程要体系化、有区分度
在第二个圆桌论坛环节,爱培优金牌教研团队就“新高考下自主选拔课程与设计”进行交流探讨。数学竞赛国家集训队员卢唯阳、物理竞赛国家集训队员谢思远、化学竞赛国家集训队员周振兴、生物竞赛国家集训队员王旭参与讨论,由北京爱培优新高考研究院首席产品官叶钢主持。
周振兴认为,自主选拔给高校一定的空间,给它所青睐的学生以高考优惠政策,让这些学生更大概率进入高校学习,以便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发挥他的潜能和特长。卢唯阳认为,对于拔尖创新学生和具有学科潜能的学生,一定要分层教育,给他们提供因材施教的培养方案。王旭认为,现在中学在进行自主选拔培养的时候,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培养体系的系统化,如何挑选出这些具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并挖掘出他们的潜能,常训化培养非常重要。谢思远认为,自主选拔课程的目的是应对高校自主选拔需求,是为了方便高校进一步区分出所需要的有学科特长、自主学习能力的人,自主选拔课程一定要有区分度的,难度也在高考之上。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