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马明星
记者初见周德胜时颇为惊讶,难以想象眼前这个低调沉稳的人,竟已投身医药行业十余年,一直致力于肝病领域药物的开发,并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了可以治愈丙肝的药物。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口服该药物所需的治疗费用不及国际同类产品的十分之一。这为我国1000万丙肝患者带来了福音,更为我国摆脱肝炎大国的恶名起到了实质性的推动作用。目前,他又带领团队瞄准了乙肝这一根治病世界性难题。为此,他的公司投资数亿元资金进行研发,将每年公司的年终分红也悉数投入……谁也不会想到,这位倡导以“产业报国”为己任的周德胜中学时期曾一度想放弃学业,险些无缘高考。
推动人生收获事业
记者:您认为,高考的精神内涵是什么?
周德胜:高考的精神是通过奋斗做到最好的自己,为了目标坚忍不懈、厚积薄发。你不能指望别人发挥失常或失误,而应该发掘自己的优势、积攒实力。高考真正让人收获的不仅是成绩和升学,还有在过程中知道如何为了自己的目标奋斗,为实现自己的梦想铺路。
记者:高考精神对您现在的事业有什么深远影响?
周德胜:我现在主要研发治疗病毒性肝炎(乙肝和丙肝)药物。像高考生要花费几年时间备考,生物医药研发也需要韧性和耐挫精神。有的项目一经启动就是数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期间还会经历失败、研发资金链断裂等风险,没有坚韧不拔和厚积薄发的精神很难成功。
我国是世界公认的病毒性肝炎大国。近两年,我们成功研发出治愈丙肝药物。患者通过口服该药,可像治疗感冒一样治愈丙肝,治愈率高达99%,比进口药物高效便捷。若由美国引进国内要7万元人民币,而我们的价格是它们的十分之一。虽然我们研发近十年,耗资数亿元,但帮助病人的成就感让一切付出都值得。
记者:高考给您带来了哪些影响?
周德胜:高考带给我的影响大致包括三个层面:
机遇上,高考让我走出农村,让我在大学博士研究生方向接触到技术经济学,为日后进入生物医药领域搞研究与经营提供了可能性。就我个人而言,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走向,虽然它差点与我擦肩而过,却是我人生中一段精彩无比的“路程”。
经验上,高考备考贯穿了我的初中及高中六年的学习生涯,期间收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影响了我的学业和工作。我一直觉得人生中追求内心的充实感和帮助别人的满足感远比耀眼的成绩和赚到的金钱更重要。
经历上,我的两位爷爷把我推向高考,我的两位老师为我的高考助力,我的学业和工作被高考影响。这些与高考有关的人和事至今都历历在目。
两位爷爷言传身教
记者:为什么说高考差点与您擦肩而过?
周德胜:记得中学时,上海电视台正在热播《射雕英雄传》。我觉得题材相当有意思,看得痴迷,丝毫没有想继续念书的念头,产生了暂停学业、外出打拼的念头。当时初中学历的我如果不继续学习,就得当农民从事体力劳动。我父母是农民,除了我还要照顾三个妹妹,他们对我的学业并不看重。反倒是家里的两位爷爷对我的教育很重视。我老家里的爷爷是一位朴实的农民,知道我有放弃学业的心思后,并没有语重深长地讲什么大道理,而是让我随他下地实践。当时瘦小的我根本挥不动锄头、背不动背篓。几天下来,我累得筋疲力尽,深深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这件事让我长了教训,让我知道念书才是最适合我的。于是我乖乖回到学校念书。1986年,我念初二,与身在台湾的另一位爷爷成功通邮。他讲了很多在电视和日常生活中我不曾见过的事情,打开了我的眼界。他很看重教育和改革,经常给我讲解世界发展和历史规律。他博学爱书,更爱与我分享书中的“黄金”,比如《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在接触中,他透露了对我的期许,鼓励我为了寻找和实现自己的梦想,一定要考上大学,走出家乡看看,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从那时起,我便为自己能有更好的未来更加认真对待学业,静心准备高考。
良师良方受益终身
记者:两位老师给您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周德胜:一位是我的初中班主任,他是化学老师。像很多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上一门学科一样,我也因为喜欢化学老师的授课方式爱上了化学。高考化学成绩也是所有科目里最好的,就连大学专业选择的也是应用化学。记忆深刻的是,我参加中考时,他担心我紧张,为我写下“沉着冷静”4个字。这4个字一直鼓励我面对高考、研究生考试、博士生考试乃至现在面临的各种“测试”。
另一位是我的数学老师,他教给我的是“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这个学习方法不但让我收获了满意的高考成绩,并让我在研究生学习乃至工作中受益匪浅。大学时期我对汽车涂料防腐感兴趣,了解这门学科需要应用与研究两者兼备。我自己去图书馆搜索和阅读相关资料,把想了解的相关资料读“厚”,罗列了数本资料,后期吸收总结,找出我想要的、想用的,进行提炼,再把书读“薄”,最终把知识点划归到几行信息。利用这套方法,我成功地以当年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最高成绩考取了研究生。现在看来,即使是在日常工作和科研中,我也一直在使用这套方法,这让我受益颇多,攻克了不少难题。
一场洗礼提升能力
记者:您怎样理解“高考改变命运”这句话?您觉得现在的高考与以前您参加时相比变化大吗?
周德胜:在上世纪90年代或是更早,对于我们这些农村孩子来讲,高考是改变命运的门票。高考于我而言是场“洗礼”,它让我在备考的几年间提升了自我学习能力,锻炼了心性。
我1990年参加高考,当时学校以题海战术和封闭式训练为基础,这样的训练有利有弊,益处是让我对考试驾轻就熟,不畏惧考试;缺点是我只会考试,其他的综合素质不够全面。我的大学同学都觉得我很“奇葩”——一方面我“学习特别好,总是拿第一”,另一方面则是我“社团活动不参与,什么都不会”。尤其是在活动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上、社会问题的关注度上,我都与其他人有很大差距。
教育的目标不是高考,而是能力和素质。现在高考已经变成按照兴趣发展为主,更自由自主,招生形式多样化,招生院校和专业也更加丰富。我感触很深的是北京的高考教育,不仅看重成绩,更看重个人综合能力,并且这种素质教育也已得到国际院校的广泛认可。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