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实习组织责任体系。明确各方责任,学校负责全校实习工作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条件保障和质量监控,院、系(所)负责实习教学任务安排、基地对接、教师选派和考核评价,教师负责实习教学活动的具体指导和开展。自主研发并启用实习教学信息化平台,推行实习教学活动全程在线管理,有效解决实习管理运行不顺畅、工作职责不清晰等问题,形成学校、学院、系(所)、教师纵向贯通,教务、财务、学工、保卫横向互联的责任网络体系。
创建校企合作育人体系。依托学校办学特色与优势,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路径。建成一批跨学科多专业、开放共享的实习基地,包括9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省级实践教育中心、434个校外实习基地、1个海外实习基地,在基地实习的学生累计达6万余人次。
建立实习经费保障体系。改变以往由学院自筹经费、自主使用的方式,建立学校统筹、学院执行的经费使用机制,并明确经费列支范围、优化经费使用流程、强化经费使用监管,确保经费专款专用。实习经费保障额度由每年600万元提高至2400万元,集中实习经费标准达到500元/学分•人。
构建实习过程管理体系。畅通教师到企业挂职渠道,打通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壁垒,实施“校企双导师”制,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开展企业真实项目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紧密对接企业生产现场,校企共同制定实习大纲、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安排教学内容,促进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引入企业职业标准考核学生实习成效,采取现场操作、答辩等多元化考核方式,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完善实习质量评价体系。针对实习教学质量“谁来评、评什么、如何评”等问题,紧扣目标、内容、过程和效果等关键要素,构建由学生、教师、督导、学校、企业等校内外多方参与的多元化开放式质量评价体系。分类设计教学评价标准,形成线上实时与线下实地的“双闭环”质量评价机制。成立实践教学督导专家委员会,开展实习专项检查,实现集中实习全程跟踪、同步跟进。将实习工作纳入专业评估体系,全面量化评价指标,提升评价信度效度,形成持续完善的实习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