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条件
编辑
师资力量
吴立新院士
截至2015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3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余人,博士生导师350余人。学校有
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
千人计划”特聘教授6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7人,“
长江学者”17人,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9人,山东省“
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4人,“筑峰人才工程”、“绿卡人才工程”、“繁荣人才工程”岗位教授39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人,
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0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 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4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2人,
行远楼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才1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107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王蒙担任学校顾问、教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国家海洋局原局长
王曙光受聘学校顾问、教授、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国际著名物理学家钱致榕受聘学校顾问、特聘讲席教授、行远书院院长,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受聘为名誉教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莫言等12位知名作家受聘为“驻校作家”,还有50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组成的“客座教授团”以及来自十几个国家的40多位专家、学者组成的“海外教授团”。
[8] [15]
两院院士
姓名 |
所属机构 |
文圣常(专职) |
中国科学院 |
管华诗(专职) |
中国工程院 |
冯士筰(专职) |
中国科学院 |
李庆忠(专职) |
中国工程院 |
麦康森(专职) |
中国工程院 |
吴立新(专职) |
中国科学院 |
宋微波(专职) |
中国科学院 |
张国伟(专职) |
中国科学院 |
高从堦(双聘) |
中国工程院 |
刘鸿亮(双聘) |
中国工程院 |
国家级教学团队
团队名称 |
带头人 |
入选时间 |
海洋学教学团队 |
冯士筰 |
2007年 |
细胞生物学教学团队 |
樊廷俊 |
2008年 |
海洋无脊椎动物养殖学课程教学团队 |
王昭萍 |
2009年 |
海洋化学课程教学团队 |
杨桂朋 |
2010年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海洋有机生物地球化学”创新研究群体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海洋动力过程演变机理及其气候效应”创新研究群体 |
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研究方向 |
带头人 |
入选时间 |
可持续海水养殖中的重要生物学前沿问题研究 |
麦康森 |
2005年 |
海洋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
于广利 |
2009年 |
海洋生物资源高效利用研究与开发 |
薛长湖 |
2011年 |
环境友好型海洋功能材料与防护技术 |
于良民 |
2012年 |
院系专业
截至2015年12月,中国海洋大学设有17个院,1个材料科学研究院
[25] ,1个基础教学中心,1个社会科学部,68个本科专业。
校园春景
学科建设
鱼山校区
截至2015年9月,中国海洋大学有13个博士后流动站、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3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96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5个类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是国家首批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具有招收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资格。
有2个一级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10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含1个培育学科),20个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1个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 “十二五”重点学科。
[4]
博士后流动站
海洋科学、大气科学、水产、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水利工程、药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法学、应用经济学。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应用经济学、法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水产、药学、工商管理。
[28]
通向五子顶的路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应用经济学、统计学、法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海洋科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水产、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28]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
夜景图书馆
教学楼下的台阶
教学建设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海洋大学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还拥有2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叠翠
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会计学、水产养殖、海洋技术、生物科学类、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海洋科学、药学、法学、食品科学、工程、化学。
[30]
海洋化学、大学法语、食品保藏原理与技术、食品化学、环境海洋学、卫星海洋学、物理海洋学、贝类增养殖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海洋调查方法、海洋学。
[31-35]
山下樱
海洋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海洋学实验教学中心、水产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36-37]
海洋生命科学与技术跨学科人才培养实验区、水产养殖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38-39]
海洋学、海洋化学。
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40]
鱼山校区正门
科研平台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海洋大学有1个
国家实验室[3] 、1个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院系楼
4个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2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1个青岛市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海洋生物工程中心、由教育部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设在学校。学校拥有4个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111创新引智基地,1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和4个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山东省“十二五”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学校拥有供教学实践和科学考察使用的3500吨级“
东方红2号”
东方红2号
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与企业合作共建共管2600吨级“海大号”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280吨的“天使1”科考交通补给船,5000吨级的“东方红3”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正在建造过程中,基本组成了自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初步形成了国内一流的系统化的现场观测能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一期启动区综合楼及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已经完工,即将投入使用;作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点项目和青岛“
蓝色硅谷”的核心区,二期、三期建设工程已经启动,将为国家和地方的海洋事业发展提供空间载体和科技支撑。
科研成果
校园图景(8张)
学校科技成果丰硕,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以来,主持国家级各类项目1200余项。管华诗院士领衔完成的项目“海洋特征寡糖的制备技术(糖库构建)与应用开发”,获200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部级科技奖励70项、人文社会学科省部级奖励69项;被 SCI、EI、ISTP等三大收录系统收录论文170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549项,授权发明专利881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24项;已在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技术、化学、材料科学、农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学与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等9个学科(领域)跻身美国ESI全球科研机构排名前1%。
[4]
学术资源
映月湖
截至2011年底,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馆藏纸本文献近190余万册、电子图书110万余册、中外文期刊3万多种、中外文电子数据库111个。图书馆以中国海洋大学突出的海洋、水产学科传统馆藏文献资源为基础,建设了实体海洋文库,纸本馆藏图书6万余册。
[46]
雪中的化学馆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数学评论、俄罗斯文摘杂志、英国动物学记录、德国数学文摘以及美国剑桥科学社网站等多家国际著名检索机构收录,连续四届获教育部科技司授予的“精品期刊奖”。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CSSCI核心源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海洋发展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政治学与法学研究、语言与文学研究、学术专题等,其中“海洋发展研究”为特色栏目。学报获得“全国百强社科期刊”,“全国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全国理工农医院校优秀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等称号。
鱼山校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特聘美、英、法、德、澳等国家40余名著名学者为国际编委,由德国Springer公司代理国际发行。学报是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已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 Expanded)、美国《化学文摘:光盘版》(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CSA—ASFA0/ASFA1/ASFA2/ASFA3/B-CSV/EEA/Envl/MGA/OA/PollA/WRA/BS)、英国《动物学记录》(ZR)、美国《生物学文摘:预评》(BP)、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s International Periodicals Directory)收录。
[47]
《中国海洋大学高教研究》(季刊)是由中国海洋大学主办的高等教育学术期刊,为内部定期刊物,每年3、6、9、12月出版,主要在校内发行,并与国内数百家高教研究单位同行进行交流。
[48]
校训
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海纳百川出处有三:(1)《
庄子·秋水篇》:“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纳之。”(2)东汉许慎之《
说文解字》:“海,天池也,此纳百川者。”(3)
林则徐堂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注:1839年3
崂山一隅
月,林则徐奉旨以钦差大臣身份到广州查禁鸦片,在其厅堂内挂此联,借以表明为人为官之肚量、为国为民之心迹)。
“海纳百川”意指:海之大,能容纳一切河流之水。形容度量、气度、胸怀之宽广。喻指海大培育之人应虚怀若谷,有大海般的胸襟;海大园应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能容纳各种学术思想;海大能容纳包括大师级人才在内的各路群英,能采纳来自各界的有益之言行、有益之成果。
“取则”出自晋陆机之《
文赋·序》:“操斧伐柯,取则不远。”其字面意义是说,拿着斧子去砍斧柄,所要砍的斧柄的样子(如长短、粗细、木质等)已在心中有数,不会没有标准。朱熹之《
中庸章句集注》注:“柯,斧柄。则,法也……言人执柯伐木为柯者,彼柯长短之法,在此柯耳。”取,这里用其选择、探求之意;则,这里指法则、规则、规律。取则,是指干事情、做学问要有所分析、综合,探求科学规律,既要遵循法则、规则,又不因循守旧,拘泥于条规之中。
“行远”典出《
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说的是君子求学之道:欲达远大目标,必定从近处出发;要想攀登高峰,就得从低处起步。
秋景
“取则行远”意指:海大人既能够遵循科学精神,又能够眼界高远、目标远大,且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奋进,体现了海大人志存高远、探索不已、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追求。
[49]
校徽
1.校徽主要构图为蓝天和海浪,上方写有学校的建校时间。
2.校徽采用蓝色为主色调,与海洋颜色相符。
3.中英文校名在外圆内上下呼应。
校歌
《海大之歌》
啊,海洋,你是多么富饶!
啊,海洋,你是多么宽广!
造就宏伟事业,勾勒缤纷梦想!
你是生命的起源,你是物产的宝藏!
你是文明的摇篮,你是决定胜负的战场!
面向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献身海洋!
中国海洋大学,显示着海洋的气象!
啊,海大,你是金秋鼎盛!
啊,海大,你是历练辉煌!
涌动大海气魄,锤炼大海栋梁!
教学区的傍晚
响应世纪的召唤,追求辉煌的翱翔!
营造青春的乐园,博大精深的科学殿堂!
海纳百川,取则行长,美丽青岛,美丽海疆!
中国海洋大学,培植着海洋的希望!
啊,海洋,你是情思千种!
啊,海洋,你是仪态万方!
综合学科汇粹,发展创造弘扬!
辐射知识的魅力,展现生命的激荡!
你是悠远的回声,又挑战着新奇的想象!
如海如洋,无限风光,中国海大,大方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