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踪调查研究足迹,看新时代山乡巨变
把思政小课堂,搬进社会大教室。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江西省教育工委关于开展“沿着总书记足迹 赣鄱大地看巨变”江西省高校学子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方案,助力江西红色文化育人高地和“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井冈山大学党委宣传部、校团委、井冈山研究中心共同组建“寻路井冈、星火燎原”暑期大思政实践团,以“探索者”的视角循着毛委员在井冈山调查的足迹、习近平总书记在井冈山考察的足迹,深入井冈山革命斗争腹地原宁冈县茅坪乡(今井冈山市茅坪镇)进行沉浸式大思政课堂学习。
寻路井冈悟真理
实践团先后来到“红军村-茅坪坝上”“宁冈、永新、莲花党组织联席会议旧址-象山庵”“湘赣边界一大会议旧址-谢氏慎公祠”“毛泽东旧居—八角楼”“湘赣边界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乔林党支部”“挑粮小道”“黄洋界哨口旧址”“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在集带队导师、红军后代、地方党史专家、村民、村干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讲解员、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讲解员与研究员多师联动的沉浸式现场思政课中,还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为经验事实理解,在地化理解了“山沟沟里的马克思主义”,解锁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这里成功开辟中国革命道路,感悟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时关于“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的经典论述。切实厚植实践团师生崇尚英雄、致敬英雄情怀,主动弘扬井冈山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使命担当。
躬身调研看巨变
一个乡村史就是一部风云激荡的中国乡村史。97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今天貌颜如何?实践团就此进一步深入茅坪镇神山村、坝上村、葛田乡上古田村、茨坪镇白银湖村、梨坪村,与村党支部书记、农户面对面交谈,了解红色旅游赋能乡村产业现状。
实践团走村入户剪影
在坝上村大家了解到全国井冈山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帮扶研学模式,葛田乡上古田村看到民资商业投资下综合研学旅游的活力;茨坪白银湖、梨坪寻找到民宿产业背后的“党建领航”,神山村读懂到了“党和政府只能扶持我们,不能抚养我们”的中国之治。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红色旅游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实践团成员顶着七月火热的烈日走村入户,在今昔对比的调查中,在用眼睛发现赣鄱山乡的巨变,用耳朵倾听人民至上的历史回响,用内心感应中国革命道路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间一脉相承的道路自信中,坚定了奋力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挺膺担当青春篇章的决心。
创新思政传薪火
实践团指导老师张玉莲说,这堂“山之行”的暑期大思政课是井冈山大学继三下乡社会实践与井冈山红色传说采风相结合的又一创新探索。课程以“理论还原”为目标,依托革命旧址遗迹、博物馆、纪念地、史志研究中心等大平台,研究者、宣讲者、守护者联动大师资、构建了大型实地沉浸式研学课堂。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自带身份的解密探索者;课堂不再是固定的教室,而是移动的历史现场;教师不是单一的灌输,而是多元身份的导读。旨在引导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获得新认知,在探究学习中提升感知力。
实践团成员姜鑫炎说,“不是第一次走挑粮小道,却是第一次将削竹钉、挑粮小道、黄洋界战斗和乔林党支部这个鲜活的农村党支部联系在一起,第一次将铜墙铁壁的人民具象化”。何栋表示,如果说之前上思政课是听故事,这次的大思政实践则让我们走进故事里。赵英曙感慨到,行走到坝上村,让我看清了书本中革命英雄聂槐妆的样貌,走进了她生活的日常。杨籽言说,“来自都市上海的我现在想听更多村支书的故事……”
社会实践不是纯粹的课外活动,而是需要投入巨大热情、运用科学方法、充分调动理性分析的综合性思维和实践活动。红色走读不是一种姿态,而是要以扎实的调查研究、鲜活灵动的方式引导广大学生理解中国、理解中国之治的底层逻辑。井冈山大学“寻路井冈、星火燎原”暑期大思政实践团,切实引领青年学生扎根革命老区——井冈山,把思政作业写在祖国大地上。(文:张玉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