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树琴园新风,育时代新人。2019年6月,按照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统一部署,学校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着力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一体化育人体系,切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一年多来,各单位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稳步、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本报(网)特开设湖北大学“三全育人”专栏,陆续分享相关单位特色做法和经验,展示我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探索成果。
“生活似网,裹住内心;烦事如丝,缠绕成茧。放下你的迟疑,走向崭新的自我……”湖北大学小礼堂舞台上,暖灯映照、乐声流淌,女主角“静香”正在一字一句念着台词,眼圈有些湿润。台下的观众们则屏气凝神,有的甚至也红了眼眶。
这是教育学院精心打造的心理情景剧《舆种》中的一幕。学生们结合自身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通过情景剧演绎的方式实现情绪宣泄和认知领悟,从而学会正确面对并处理“成长的烦恼”,促进自身行为改变与心灵成长。观看结束,2017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唐宁有了新的体悟:“原来心理健康教育还能这么开展,真的特别令人难忘!”
“这样的心理自助教育活动,是学院在‘三全育人’方面作出的有益探索和实践。”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余燕介绍,近年来,教育学院基于自身学科特色,紧紧围绕学生心理发展需要,贯彻全员育人的理念,积极推进学生思政和教师思政,开展了一系列心理自助教育活动,推动思政工作焕发新生机。
教育学院着力培育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心理情景剧演绎、心理影片赏析、心理知识竞赛、心理运动会......学院组织举办各式各样“自助式”活动,一改往日灌输式的说教,让心理健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拨动学生的心弦。
此外,教育学院还积极构建线上服务平台,拓宽心理育人的覆盖面。互道晚安、心愿畅谈、音乐分享……疫情期间,学生心理自助组织利用学院微信公众号和校心理卫生协会的官Q,发布了一系列心理防护知识的科普推送,助力学生构筑心理防线。
“作为心理学专业学生,我们有责任发挥专业优势,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在关爱自身心理健康的同时,教育学院心理学专业学生党支部还向学校主动请战,建立起心理援助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团队,在所处地域积极传播防疫心理知识,并立足专业特长,为当地公众提供心理健康支持,用“心”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
2017级心理学专业学生池文是该团队的一员。疫情发生后,她第一时间报名成为武汉iWill抗疫支援联合行动的线上心理协助者,为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居民和工作人员提供情绪疏导服务。“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我能做的就是倾听和接纳。”志愿服务中,池文体会到了“自助助人”的深层含义。
在探索心理育人的过程中,教育学院不断完善心理育人队伍建设,将全员育人的理念纳入心理育人的全过程,统筹专业教师、一线辅导员、学生家长各方积极参与,良性互动,形成育人合力,将“三全育人”落到实处,不断提升心理育人的水平和实效。
在教育学院心理辅导站“心语·心晴”工作坊内,阅读角书架上陈列着整齐的书籍,一旁的茶几上放着一盆绿植,来访者坐在舒适的沙发上,聆听着专职教师的悉心宽慰……
“我们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就是为了陪伴学生心理成长各个过程。”工作坊专职指导老师陈建新坚持每年对学生进行一次心理测评,为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打好基础。
目前,工作坊有咨询与辅导方向的专职教师5人、持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专职辅导员2人。工作坊自2017年成立以来,接待并疏导、辅导学生200余人次,成功排查心理疾患10余例。
教育学院还积极畅通家校联系渠道,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亲和、平等的家庭教育氛围。自2016年至今,教育学院坚持定期为学生家长寄送家书和学生成绩单,反馈学院发展状况及学生在校学习情况。5年来,千余封“家书”从教育学院寄出。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也让学生家长感动不已。“感谢老师们的辛苦培养!学院的心理健康工作让我们家长很放心。”2017级心理学专业学生高舒怡家长在收到家书后感慨。
近年来,教育学院在心理育人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院连续两年获评学校“心理健康月优秀组织单位”;结合实际开展的“自育工作体系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自助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工作,成功获批2017年湖北省高校学生工作精品重点项目,并于2019年结项获评优秀。
“以心理育人带动‘三全育人’的完善,提升学生的健心意识和育心能力,这也是学院推进心理学一流专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学院党委书记王新远说,学院将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的基本要求,充分将心理育人渗透到科研、社会实践、文化等育人环节中,不断丰富心理育人的形式与内涵,共同形成育人成果,全面提升育人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