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实习经历不仅是简历面试的加分项,也是正式求职的“杀手锏”。当前,一些机构和个人利用大学生对于优质实习岗位的需求做起了“付费实习”的生意
层层付费的实习
王庆曾参加某翻译公司实习项目,公司称只要网课上课量达标,就可以免费获得电子版实习证书。但王庆在按照约定完成了课程量后发现,实际上,这只是该公司的寒假付费课程培训,获得的电子版实习证书类似于培训证明,而非正规的企业实习证明,若想让公司开具纸质版的“实习证明”需要额外付费才能得到。更让王庆没有想得是,翻译专业的学生若想拿到与本专业相符合的翻译量证明,必须再提交1万字以上的翻译作业且再次付费才能得到。层层收费套路,不禁令人唏嘘,该公司所谓的“实习项目”实则是步步圈钱。
王庆的经历并不少见,近年来,多家媒体报道大学生参加“付费实习”的各类新闻。有的求职培训机构打着“报名求职培训课程,成功推荐名企实习岗位”的旗号;有的是中介机构直接将企业核心实习岗位拿出台面“明码标价”;有的人自称是单位内部员工手握一定的实习生名额,甚至有“远程实习”岗位,实习生不需要去单位、不占用工位,只需在家即可完成“实习工作”。然而,这些实习项目是真是假?是否具有法律风险?需要我们擦亮双眼,仔细甄别。
对于“付费实习”,从法律角度可能会有诸多风险。
如果实习岗位为虚假,中介凭空捏造岗位并收取费用,涉嫌诈骗罪和合同诈骗罪。用人单位的员工如果与该中介合谋,则构成共犯,同为诈骗罪、合同诈骗罪。在此情况下,实习生为受害者,可能会有一定的经济损失和需要耗费时间精力进行维权。如果实习岗位为真实,中介为了获取岗位信息,向用人单位员工行贿或给予“好处费”,中介构成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用人单位员工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如该用人单位为国家单位,则分别构成行贿罪、受贿罪,用人单位还可能构成单位受贿罪,中介可能构成对单位行贿罪。
此外,在高校的实习(主要是指学校算学分的教学实习,与学生业余时间自行参加实习不同)管理中,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严禁高校委托中介机构或者个人代为组织和管理学生实习工作,高校和实习企业不得违规向学生收取费用,不得扣押学生财物和证件。在此类实习中,高校和企业若有付费实习行为可能违反相关规定。
对于大学生而言,一旦付费实习是骗局,付费后培训机构、中介或介绍人跑路,必然会蒙受经济损失。从媒体报道来看,实习付费金额从几千到几万不等,大学生可能因高额费用而衍生出“求职贷”“培训贷”“校园贷”等贷款问题。且已付费后,在实习各环节也可能出现增加其他的收费项目、层层圈钱的情况。
即便是那些企业内部人员自行设立的远程实习或线下实习,可能并不被实习单位人事部门承认,以后求职单位的背景调查可能会认为这是虚假实习经历。因为在此过程中,实习生一般未与单位正规签订实习协议,与单位的劳务关系比较模糊,其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且可能无法获得盖单位公章的有效实习证明。
实习需谨慎
通常,用人单位有实习岗位空缺会通过官网或招聘网站、向学校就业部门发布实习岗位招聘信息或与目标院校进行长期的实习基地建设合作。即便是第三方的专业实习推荐平台,也需要企业后台注册上传资质,待平台审核无误后再发布信息。实习一般情况下不属于劳动关系,而属于劳务关系,通过民法来调整。大学生找实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查验实习单位的正规性,可通过全国组织机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公示查询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其合法性,可通过线上线下等渠道了解该单位的情况。
二是对于任何付费要求,均需小心谨慎,避免上当受骗。如果出现民事纠纷,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或人民法院起诉;若出现涉嫌诈骗等治安或刑事案件,可报警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三是建议与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签协议前,自己先学习《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明白劳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虽然实习协议属于民事合同,不是劳动法调整的范围,但是《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对此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四是实习协议具体内容要约定明确,对于不明确或不明白的地方问清楚后(最好能在条文中补充清楚)再签字。
五是建议实习多找几家,从中择优。看到“霸王”条款很明显(如实习期间人身财产损失自负等)的公司,签约请务必慎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