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学学费有提高的必要吗?
一般而言,办学质量与经费投入成正比,地方高校作为公立大学,其经费主要来自地方财政,学费只是辅助部分。以某市属高校为例,2017年其财政拨款收入3.80667亿元,事业收入1.089404亿元(基本是学费收入),其他收入0.128984亿元,年收入合计5.025058亿元,财政拨款占总收入的比重为75.8%,学费占总收入的比重仅为21.7%。
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政府的财政往往比较紧张,要花钱的地方很多,除了教育支出以外,还有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公共管理等很多方面的支出。即使在教育支出里,也不是只有高等教育支出,基础教育也需要大笔投入。另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巨量人口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是一个天然的矛盾。
有的发展中大国如巴西,解决类似矛盾的出路是保持公立大学的规模(这样可以控制政府财政支出),扩大私立大学的规模,同时私立大学收取较高的学费。这样,在政府支出不足的情况下,私立大学通过扩招和上涨学费来保障办学经费,使得大学入学数量在整体上得到了提到。 中国虽然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政府财政实力提升较大,但各方面要花钱的地方很多,同时又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再加上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各方面因素综合起来,大学的办学经费仍然是不足的。提高学费则由于社会公众很难接受,也很难实施。因此,中国高等教育扩张的道路,采取的方式是扩大公立高校招生规模(财政的教育支出也在增长,但实际是不足的)。这满足了公众入读大学的愿望,但师资等其他办学条件却没有完全跟上,等于是在牺牲一定质量的前提下保障了入学的数量。结果是,相当一部分公立大学呈现“低价低质量”的状况。
当然,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秉承大政府的理念,高等教育基本免费。这主要是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以德法为代表。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属于发达国家,财力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比较宽裕;人口较少,德国8000多万,法国6000多万;人均GDP很高;适龄大学生人数较少;教育基础较好,大学历史悠久、积累充分、数量多、质量好;文化传统上倾向于政府解决高等教育的主要支出。
但即使这样,德国的私立高校还是要收取学费的,公立高校也经历了七个州收取学费又取消的反复,说明德国社会也在反思高等教育免费的理念。法国也不堪财政压力,开始从外国留学生着手收取注册费(即学费)。
其他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虽然财力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比较充足,但国内其他开支如社会保障、军事开支也很大,同时由于人口较多,适龄大学生也多,加上文化传统方面的因素,对大学一直是收取学费的,且学费水平不低。另外几个发达国家如英国和澳大利亚,虽然人口较少,也一直收取不低的大学学费。
因此,如果政府能提高教育投入并且优化资金投入的结构,如多投入直接的教学活动、少投入硬件设施等,当然是最好的方案。但中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仍将属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决定了政府的财政状况会一直比较紧张,方方面面都需要用钱,财政支出存在一定的“刚性”。如果想要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如果想满足一线城市具有相当国际化视野的公众的期望,达到发达国家标准的教学质量(相较于现有的师资基础,可能要增加数倍的教学人员),那就只能考虑拓展财政投入以外的其他资金来源了。
当然,其他资金来源并不是只有学费一个渠道,高等教育捐赠也是大学吸引资金的重要渠道,这已被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实践所证明。中国的高等教育捐赠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短短十余年的时间,高等教育捐赠总量已经有很大提高,但呈现出贫富不均的“集聚效应”,即大部分捐赠都集中到了顶尖名校。截至2017年12月,清华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累计吸引捐赠95.48亿元,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累计吸引捐赠76.65亿元。前20名吸引捐赠最多的大学中,仅有汕头大学、宁波大学和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三所非教育部直属高校侧身其中(且主要是依靠华人企业家李嘉诚和包玉刚的捐赠,才跻身前20名的),一般地方高校很难吸引到足够的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