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什么是大类招生?学两年后还要转专业?
A: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推行“大类招生”的招生模式,据了解,在985高校中,已有一半以上的高校实行了按大类招生,可见大类招生渐成趋势。什么是大类招生?大类招生有哪些模式呢?小编整理了关于大类招生相关的问题,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
1.什么是大类招生?
所谓按大类招生,简单来说就是按学科大类招生,高校将相同、相近的学科门类,同院系或者不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考生填报志愿时,可以直接按照专业大类的名称来填报志愿,入校后再细分专业。
例如:工商管理类(包括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第一年或第二年不分专业,统一学习专业基础课,大二或大三时再根据本人前期的考试成绩和意愿,进行院系或专业的选择,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注:因每个学校培养模式有差异,具体情况以学校招生章程公布为准。
2.为什么要进行大类招生?
大类招生延迟了学生的专业选择时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考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允许学生在入学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对学科、专业的更深层次了解,再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它的最大好处,就是把确定具体专业的环节推后。学生入学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充分了解专业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专业。
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分类,目前主要有12个学科门类,这12个学科门类下设有多个专业类,这些专业类下又细分为700多个专业。
目前按大类招生的方式由各高校自行掌握,有的学校按学科门类招生,有的学校按专业类招生。
3.大类招生有哪些模式?
①按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招生
这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实行的大类招生形式。这种招生方式中的专业类所包含专业一般具有学科相近性,把一些特点相似或者具有相同属性的系科或专业方向合并在一起招生。等大二或大三再分到不同的专业进行具体专业课程学习。
②按院系招生
按院系招生的高校,一般是一个学院或系,按一个或几个大类招生。学生们可以通过对学科、专业的学习和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成绩等,再在院系范围内选择专业。
③按“基地班”“实验班”模式招生
还有一些学校是以“基地班”、“实验班”等形式进行招生。当然,不是所有的实验班都按大类招生,还有很多高校的实验班是入校以后再进行选拔的。
3.大类招生与专业招生有什么区别?
①专业名称不同
与按专业招生相比,按大类招生的专业类名称没有专业名称划分得详细,一般是某一学科领域内的一级学科或者二级学科。
②招生计划不同
对于按大类招生的学院,学校招生计划数不再按专业划分,而是下达到按当年计划招生的专业类,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只需填报相应的大类,不需要选择确定自己就读的具体专业,需入校学习一段时间后按各校专业分流原则再选专业。
③培养模式不同
不同的高校在按大类招生的过程中会结合本校的教学资源、学科建设、专业布局、院系建制、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毕业派遣等问题制定相应的培养模式,彼此之间也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高校内,不同类别的培养模式、分流时间等也会有所区别。
④培养过程不同
在培养期间,同一专业类招生录取的考生第一或前两个学年在同一个教学平台上进行本专业类的通识课程学习。之后,学生会结合个人的爱好、特长,考虑自身的条件、学校教学资源情况及就业状况,积极接受导师的指导,再根据学生志愿和学校有关规定,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而进入相应的专业学习。
4.大类招生如何进行专业分流?有什么优劣势?
学生通过大类招生进入高校学习一段时间后,会按照各校的专业分流方案再细分专业。目前国内高校大类专业分流模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基于学生成绩、平时表现等综合因素分专业,二是直接按照学生意愿选专业。所以准大学生入校后一定要提前了解学校本科生专业分流具体实施方案,早做准备,才能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大部分高校会在本科生专业分流实施方案中明确,再次分流选专业会基于学生个人兴趣、就业意向和专业适度控制等原则,所以准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时,也要多了解该大类中各专业后续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特色、就业前景、考研情况等因素,多挖掘自身兴趣和特长,为再次细分专业做准备。
很多高校会依据学生成绩、平时表现等的综合分数来分先后确定各学生的后续就读专业。这种模式最直接的影响是,排名在后的学生会没有选择的余地。有些学生可能是为了某个专业才选择大类专业,可在选专业时,受成绩排名等影响,难以选到目标专业,所以大家在前期学习时,也一定要注意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
各大学对于大类招生再分流的实施细则稍有不同,准大学生们一定要提前了解所报院校将来分专业的相关规定,对应方案具体准备,这可是会直接关系到你将来的专业去向的,希望大家都能最终选报上自己喜欢的专业。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