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魏晋时期佛、道、儒三教融合趋势的出现。陶渊明、陆修静、慧远虽不处于同一个年代,体现其虚构性,但他们三人分别代表儒学、道教、佛教,相聚畅谈,乐而忘返,正是当时思想界佛、道、儒三教融合趋势的一种反映,故选择A项。其他选项,皆不符合题意。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年,诗歌繁荣是在唐朝,绘画以写实为主是在宋代,B、C、D三项均可排除。
12.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答案:D 【解析】 本题以明朝人的信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古代科技“活版”的理解,以及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与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把握好材料含义,材料突出“邸报”自崇祯十一年才有“活版”,以前是写本。活版印刷出现于北宋,排除A项;活版印刷之前有雕版印刷,排除B项;最早的活版是泥活字,排除C项。战国有司南,指南针出现最早;造纸术发明于西汉;火药发明于隋唐;活版发明于宋。
13.材料 “才能优先原则”一直是美国移民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原则。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的文化清洗运动导致犹太难民出现时,罗斯福政府积极实行知识移民政策,给予知识难民优先入境的权利。美国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一些私人基金会创建外国流亡学者紧急救助委员会,努力援救流亡科学家。到1945年,德奥两国驱逐的约12000名文化精英至少有63.3%被美国接纳,约1400名流亡科学家至少有77%被美国接纳,其中包括爱因斯坦等18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在学习欧洲百年之后,美国出乎预料地成了世界科学中心。欧洲的原子物理学派、奥地利精神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等纷纷在美国落户生根。美国利用这一巨大的智力资源以及由他们培养出来的新的科学力量,为美国科技发展服务。今天,美国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已超过200名,显然与这批科学家在美国开拓的新方向和营造的特殊学术氛围紧密相关。
(据胡小芬《罗斯福时代的美国欧洲犹太知识移民政策》等)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罗斯福政府的知识移民政策。
【答案】 (1)扬长避短;虚怀纳谏;知人善任;任人唯贤。
(2)变化:从曹魏到东晋逐渐下降,其后逐步上升,北宋时达到高峰。
原因: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寒门子弟入仕受到限制;隋唐建立科举制,门阀制度渐渐解体;北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3)第一次:1952年,从综合性大学变为单一的工科大学。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第二次:改革开放后,恢复、重建文科院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理念:德才兼备、自立自强、注重实践。
(4)①答案应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知识移民政策的背景;
第二,知识移民政策的内容及其实施;
第三,知识移民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第四,总体评价。
②评析须史论结合,层次清楚。
【解析】 本题从科教、人才兴国战略这一热点切入,考查了中国古代帝王选用人才的思想和人才来源的变化,考查了近现代中国教育思想理念的转变,考查了美国罗斯福知识移民政策对美国经济、科技产生的积极作用。第(1)问,从材料直接归纳概括即可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直接从材料中的数据即可找出变化规律,第二小问只要结合所学知识魏晋时期到宋代选官制度变化的史实便可解答。第(3)问注意共三个小问。两次院系调整根据材料可以概括出来,目的要结合调整的时代背景作答。人才培养理念由清华大学校训的内涵引申出来即可。第(4)问是历史评析题,这类题的解题思路从要评析的历史事件发生的相关背景、内容过程、结果作用、影响等方面综合评述,作答时注意史论结合。材料提供了有关背景的信息,还有知识移民政策内容和实施的信息,将这些信息与所学的二战后美国发展迅速的史实结合起来综合进行评析。
14.国家政策与知识分子的命运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年间,朝廷罗致大批文人分批编纂书籍,完成了一大批图书,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是前代所不及的。此举被称为是“稽古右文,崇儒兴学”的盛事。但与此同时,又蓄意借此以收缴并销毁一切被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先后又制造了50余起文字狱。“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就是笼罩在文字狱恐怖之下的知识分子状况的真实写照。
——摘编自韦庆远《明清史续析》
材料二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怀疑主义、独立思想,都是没有活动余地的。没有自由工会,没有出版自由和结社自由,充其量只有对宗教的有限的宽容。适应这个体系的某些苏维埃犹太人却发现自己受到较多的宽容,有些人甚至取得了重要岗位。但是多数犹太人仍面临着怀疑和不信任,而且在宗教事务上受到困扰。艺术、文学,甚至科学都变成了政治宣传的工具。创新性、试验性的作品——以及从事它们的人员——在苏维埃文化生活中消失了。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要重视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
对于恢复高等院校正常的招生制度,邓小平在1975年就有过这方面的设想,但由于“四人帮”发动了“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而未能实现。但他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出发,对此事一直念念不忘。(1977年)邓小平果断恢复高考的战略决策,顺民意,得民心,改变了整个中国的面貌和整整一代甚至几代中国青年的命运。(他们)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展示着骄人的才华,贡献着无尽的力量。
——摘编自薛庆超《革故与鼎新:红墙决策》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的哪些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史实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苏联思想文化状况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状况带来的严重后果及产生的根源。
(3)指出材料三体现的邓小平的思想以及他决定恢复高考的动机;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这种思想和恢复高考的决定对当时知识分子和中国青年命运的影响。
(4)在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中,你认为应该怎样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答案】 (1)一方面罗致文人大规模地编纂各类书籍;另一方面收缴并销毁一切被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制造文字狱迫害知识分子。一方面有利于保存文化遗产;另一方面破坏了文化遗产;文字狱加强了文化专制,造成了社会恐怖,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怀疑主义和独立思想受到严格限制;没有出版和结社自由;对宗教持有限的宽容态度;艺术、文学、科学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创新性、试验性作品遭到扼杀;创新性、试验性作品的作者等遭到“清洗”。给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或斯大林体制)。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了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扭转了多年来对知识分子实行的“左”的政策,知识分子重新受到尊重;改变了中国青年的命运,他们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展示了才华,贡献了力量。
(4)略。
【解析】 本题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化政策及其原因与影响,前三问都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中不难归纳出两方面的史实,但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去分析影响。第(2)问特点的归纳要紧密结合材料,逐字逐句归纳才能回答全面。至于其影响和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就能回答。第(3)问动机的归纳要全面分析材料,特别是第一段,如能结合“左”的思想在文化政策上的反映,归纳起来就比较容易了。影响的回答要注意材料给的第一个时间(1975年),再结合背景就能做出比较全面的回答。第(4)问属于开放型问题,根据前三个问题的回答,不难找到正确的方向。
微信关注公众号:【福建高考指南丨猎学网】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回复【试题】获取全部试卷答案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