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苏武牧羊》中的“社稷”是国家的代称,这主要是因为
A.鬼神等迷信思想盛行[来源:学科网]B.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人们要依靠土地和谷物生存D.国家的税收主要来自土地上出产的谷物
27.在我国传统的诞生礼仪式中存在着生男仪式繁,生女仪式简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
A.儒家思想的影响 B.封建制度的存在
C.小农经济的制约 D.佛教文化的浸润
28从右图中能获得的典型历史信息是
A.集体劳动B.农作物以水稻为主
C.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D.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技术
29清代康熙帝曾经下令,南洋一带的商人须三年内回国,否则“不得复归故土”,雍正帝更规定:“其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以上政令体现的信息不包括
A.重农抑商政策 B.对外贸易在封建政府主持下进行
C.闭关锁国政策D.中国人口多,主张中国人移民海外
30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材料中所指的殖民者的罪行包括
①占领土地 ②掠夺财富 ③种族灭绝 ④贩卖黑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11819年在一位去世伟人的讣告中,对他的科技贡献有着这样的赞颂:“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位伟人最大贡献是
A.研制成了发电机 B.发明了内燃机C.发明水力织布机 D.改良了蒸汽机
二、非选择题:
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 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 (叶适《水心文集》),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镊、为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
材料四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迭数万人。
——《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3)比较材料一、二与材料三,指出“草市”与“市”的区别。(4分)“草市”的出现有何意义? (2分)
(4)综合以上材料,我国古代商业发展呈怎样的趋势? (2分)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棉纺织厂是一些巨大的建筑物,不过建造方式是尽量多容纳人。……大多数房间被机器所占。……在我所熟悉的一家工厂里,有几百人工作,工厂常常日夜开工。
——1784年当时英国人记载曼彻斯特的工厂
材料二 (庄稼)收获完结的时候,各农家的一切工作人,小的老的都去梳理棉花,纺纱,织布。这种家庭制造的、笨重的结实物……中国人民就用来缝制自己的衣服,而把剩余的土布拿到近城去出卖。 ——英国驻广州代办莱特切尔1852年的报告
材料三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1600167017501801185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8.2513.521.027.551.0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四:时至今日,农村破产,日益剧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各乡村普遍出现了一种杌齁不安的现象。农民莫不纷纷离村,徙居都市。
---- 摘自董汝舟《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
材料五: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0万人,至1893年增至2350人,从占人口的5.1%上升6.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 摘自皮明麻《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当时中英两国的生产模式及其特征?(6分)
(2)据材料三指出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3分)
(3)根据材料四、五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3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意义更大。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材料二 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回答:
(1)导致1500年前后“文明遭遇”的主要历史事件是什么?它对人类文明的交流有何重要影响?(3分)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来看世界近代史,可能会对l8世纪——l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重大事件评价较高?(3分)
(3)按照材料一和材料三的观点,19世纪40—70年代西方工业文明开始对中国农业文明造成冲击,推动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试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概括其主要表现。(6分)
答案
1—5 DBACC 6—10 BBDDA 11—15 ADCBB 16—20 DCBAB
21—25 CBACC26-30BCDDB
26.(14分)
(1)“市”为政府所设置,设在都邑之中,设置官吏管理,有一定范围,交易有时间限制。(4分)
(2)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2分)
(3)区别:“市”设在都邑中,“草市”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市”为政府所设置,“草市”为民间兴起的集市。(4分)意义:方便百姓日常生活,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手工业技术和文化的发展。(2分)
(4)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并且逐步向农村扩展。(2分)
【评分说明:本大题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处理材料的能力。学生若有其他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的叙述,均酌情给分或加分。但本大题学生总得分不得超过14分。】
27.(14分)
(1)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分)工厂制度;大机器生产。(2分)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或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2分)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商品经济是自然经济的有益补充。(每点1分,答出后三点中任意2点,即可得满分2分)
(2)趋势: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1分)主要因素:圈地运动,英国工业革命(2分)。
(3)西方列强侵略下,通商口岸被迫开放;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小农经济日益破产,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3分)
28.(12分)
(1)新航路的开辟。(1分)(答迪亚士、达迦马、哥伦布具体航海活动也得1分,)
影响:打破了世界各地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世界市场初具雏形。(2分)
(2)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3分)
(3)政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逐渐加深;产生了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国门被迫打开。(2分)
经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企业的兴办标志着中国近代企业的诞生;民族工业开始出现。(以上三点任答出其中的两点给2分)
思想文化: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和“中体西用”的思想。(2分)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