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及各省市高考作文命题在2008年之后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形式上,话题作文淡出,2009至2011年标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几乎平分秋色,去年和今年除了江苏卷为给材料加标题、天津卷为给材料加半标题,其余均为让考生根据材料自主拟题。
二、注重多元思辨,大多不设定主题,让考生就材料相对或相关的因素进行提炼。如今年,上海卷“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与世界上还有更重要的事”,北京卷“爱迪生与手机”,安徽卷“发生的事情与从未有过的事物”,福建卷“自由与不自由”、江苏卷“探险者与蝴蝶”等,都是如此。
上海卷2009年以来一以贯之,其材料都以二元或多元构成,注重理性思维的考察。
话题作文较难引发深入思考
话题作文,如上海卷2003年“杂”、江西卷2005年“脸”、安徽卷2006年“读”;标题作文,如北京卷2004年“包容”、天津卷2006年“愿景”、四川卷2009年“熟悉”等,这些题目很开放,为考生提供了思维空间,但缺点也明显:
一是容易套题。如上海卷2004年以“忙”为话题,当年有的学校在高考前模拟考试的作文题是“《微软革命》中说:"你永远不能休息,否则你将永远休息。"请以"休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个学校的学生在高考考场只要将各自写过的作文中的“休息”改为“忙”与“不忙”就完全符合题意。所谓“话题作文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就是指这种情况。标题作文除了不用再拟一个标题,与话题作文并没有区别。
二是不能引发学生做深入思考。如上海卷2003年的题目:“"杂"的含义很广,有褒有贬。请联系生活、科学、文化、艺术,以"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中立意方向、行文思路都有了:按提示语,对“杂”或先褒后贬,或从生活、科学、文化、艺术依次写来即可。如此,结构是清晰的,但易流于肤浅,不利于考察考生思维的纵深层次。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