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重在考察思维水平
近两年各地的命题专家都意识到了以上这类话题和标题作文的不足,于是今年都采用材料作文,并大多在材料中设置二元对立的因素命题。
好的作文命题既要有限制性,又要有开放性。为防止将准备好的作文临场套题,题目必须限制;为了让不同的考生根据各自的积累和思考选材立意,开放也不可或缺。
材料作文的限制是通过文字材料使审题立意带有一定隐蔽性,需要考生思考辨析。如今年上海卷题目:“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题中“事情”是开放的,可广泛联想。同时也有限制:要围绕“自己认为重要的事”和“还有更重要的事”选材立意。如将“事情”定为“环保”,全文只谈“环保”如何重要,是不合题意的。要确定一个与“环保”对应的事,如“快速发展经济”,立意为“环保比快速发展经济更重要”。行文要在“快速发展经济”与“环保”二元对立的推进中突出“环保”更重要,这样才符合题意。
材料作文限制的程度一般与文字的多少有关。上海卷2009年的题目关于郑板桥的书法,其难度明显比今年要大。材料作文限制的程度一般与文字的多少有关。上海卷2009年的题目,其难度明显比今年这道题大: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根据以上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考生先要逐句分析理解:“板桥体”源于“用隶书参以行楷”借鉴、继承;又“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发展、创新;“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个体,“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整体;“不可无一”不能没有“板桥体”;“不可有二”不能都去模仿“板桥体”。之后才能确定材料中至少有三个二元对立的立意角度:借鉴和创新、个体和整体、特色与模仿。
如此审题立意的过程,就是考生分析理解、抽象概括的过程,审题准确与否,可以看出考生的理解力和思维水平。分数的高低与考生的理解力和思维水平成正比。
命题模式切忌固定化
材料作文与多元思辨已经成为当下许多高考作文命题的取向,这对增强作文的限制性和考察考生的理性思维无疑是有效的,但应注意绝对化的倾向,不要陷入命题模式的固定化。
话题、标题、材料,只是形式,看一个命题的优劣,一是限制和开放是否适度。限制过强,会窒息考生的联想;开放过于宽泛,会容易套题。二是能否激活考生的积累,使不同考生都能充分发挥,展现各自真实的写作水平。
还应注意的是,虽然多数命题文体不限,但其内在倾向多为议论,这或许是出于要偏重对理性思维的考察。如今年上海卷“……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显然,其预设是让考生写议论文,这与下面要求中的“不要写成诗歌”,也就是“文体不限”是矛盾的。据说,阅卷时一些记叙文得了高分,如此“思考后”宜加上“体验”或“想象”。
有的题目,如2009年江西卷以“圆明园兽首拍卖”为材料,要求“必须写议论文”。这颇值得商榷:学生所学课文,初中自不必说,高中也大多是记叙、抒情类;人的思维特点,有的长于逻辑思维,有的长于形象思维,这是客观存在,而高考却要求“必须议论”,这对长于形象思维的考生是不公平的。
如今,考生绝大部分都写议论文,前几年所谓滥情的作文如今并不多见。在千万学子一片议论声中,那些小小说、寓言、故事新编、记叙散文,有的既切合题意,又极具创造性,其思维的灵动,富有哲理的内涵,机智巧妙的构思,幽默风趣的表达,常让阅卷教师赞叹不已。这些考生理当成为高考重点选拔的对象,而“必须写议论文”的要求,很可能将其拒之一流大学门外。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