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分数比例与组卷结构
题型分数比例与组卷结构的变化,是试题信度、区分度,以及整体难度的调控手段之一。调整的依据来自上年的实践分析。2004年《考试大纲》在这两方面都有所变动。
(1)题型分数比例:变化中寻求理想状态
理科综合科目考试几年来在题型分数比例方面始终处于调整状态,总的方向是减少选择题比例,增大能客观反映学生实际能力水平的过程表达题型比例;缩短试卷长度,为考生提供较宽裕的答题思考时间。可以推测,2004年理科综合试题将更加注重对考生思维过程和表达能力的考查。
(2)组卷结构:学科顺序编排有新探索
2003年理综考题非选择题部分采用了物理(3个题)、生物(3个题)、化学(5个题)、物理(1个题)的顺序编排方式,有效地调控了学科难度差。在此基础上2004年《考试大纲》提供的“参考试卷”将非选择题部分的各学科试题组卷顺序进一步调整为物理(4个题)、化学(4个题)、生物(2个题),这种变化显然仍是在探索中,尽管可以达到“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的组卷意图,但对考生来说,能不能做到跳跃性做题,却是一种实际考验。
(3)三科内容比例:与总课时比例大致相当
新课程计划规定的三科的总课时比例大致物理40%,化学36%,生物24%(考试中心)。近年来三科试题实际分值比例基本控制在110∶110∶80范围内,与实际课时比例(化学加初中)36.7%、37%、26.3%接近。而旧课程则公认为是4∶4∶2。
(4)试题难易比例:保持2∶5∶3不变
2004年《考试大纲》规定试题难、中、易之比约为2∶5∶3,保持连续4年的稳定。由于增加了学科间转换思维这个难度因素,使得单科难易定位发生下移,即原先一些较易题将转变为中难题,原属中难题可能转变为较难题。这个变化请在选取练习题时务必引起重视。高考命题的计划难度为0.50~0.60,2003年新课程卷的抽样统计难度为0.476,旧课程卷为0.521,显然前者偏难,后者恰当。同时,2004年在试题难度上会有略为降低的需要。2004年新课程分卷试题难易比例与综合科目有所区别,如化学试题难、中、易之比则为1∶6∶3。
复习建议 抓基础 练主干 做实验 理思路
2003年理综新课程卷试题难度增大,有命题原因,更有考生因素。从2003年的分析报告看,考生因素主要是:(1)基本概念不清;(2)设计实验能力不强;(3)试题阅读理解能力弱;(4)文字表达能力差。或称为六个“不够”:审题不够仔细,书写不够规范,基础不够扎实,思维不够灵活,表达不够清楚,实验不够重视。事实上这几个方面通过复习策略的调整,是会得到最大程度改进的。
结合2004年《考试大纲》的变化,对复习和迎考提出如下建议:
(1)做好自我定位,取得学习主动。考生要按照自身实际,量力而行,把复习精力花在点子上。如根据《考试大纲》中的学科范围定期进行知识检索,哪些理解了,哪些仍属于模糊状态,以进行及时弥补;适度选做难度较大的题目,放弃或是兼顾要以自身学习状况决定,不可盲目。
(2)确实加强基础,做到学、练结合。各科知识点考生应立足自己总结归纳,在比较、分析、归纳总结过程中加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定律的理解,在精心练习过程中学会运用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习效率。
(3)弄懂知识联系,实现能力飞跃。能力水平的提高是高考复习的“重中之重”。要善于通过从个别到综合,从具体到抽象等思维过程将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如《考试大纲》中对化学的许多内容的学习水平要求均定位在理解或掌握程度: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联系———理解);酸、碱、盐、氧化物(联系———理解);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气体体积之间(关系———掌握);原子内各微粒、序数等之间(关系———掌握);同一周期内、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关系———掌握);化学平衡的涵义及其与反应速率之间(内在联系———理解)。而对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化学计算都明确提出考查“综合应用”的方向。所以,适应上述要求的途径只有“多思”。练习题目要精选,不在量多,层次要逐步提高,做过的题目要及时反思,努力做到做一题,进一步。
(4)切实加强实验,提高表达能力。实验在理科试题中占有极大比重。要加强对基本实验原理、方法、操作要领等方面的理解。化学实验创新或改进题目的出现,是对实验教学和复习的新的挑战,要善于总结和反思平时实验遇到的问题,思考改进的方法,形成实验思维模型。“眼高手低”现象的存在,是提高表达能力的一大障碍。理解理科常用符号的涵义,养成正确使用学科术语的习惯,是《考试大纲》基本要求,复习过程中应有意识地采取自我加强措施。
(5)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科技发展。增加科学知识应用考查范围,学科协同关注环境与生活,是2004年理科综合《考试大纲》调整的突出特点之一,也是近年来高考试题对学校教学改革施加的影响。如化学规定了硫酸——化工及三废处理,化肥性质,S、C、N氧化物污染,水净化,金属回收、资源保护,生活和生产中常见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石油、农副产品、资源利用中的污染和环保等;生物规定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合理营养,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发酵工程的应用,基因工程的成果与发展前景,以及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调查生物工程制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等研究性内容的考查;物理则规定了放射性污染和防护,以及激光、光导纤维、声波、超声波等新科技的应用。考生应通过各种媒体,关注科技发展成果;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激活所学知识。
(6)摸准命题意图,建构解题模型。审题的目的是在理解命题意图的基础上,发现解题突破口或切入点。建议充分利用《考试大纲》提供的“题型示例”和历年高考试题(包括分科试题)作为训练“蓝本”,着力构建中档题(中等难度题)的解题基本思路,提高审题的深刻性、解题的准确可靠性,以及答题顺序的策略性。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