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形成研究成果
课题成果形式,一是物质的成果,如论文、研究报告、建议书、调查报告和设计方案等;二是理论和实践的成果,如发现和掌握了一些规律,对某些现象进行了预测等。如例1中三个课题的最终成果形式可为论文或调查报告。
二、对研究性学习涉及的政治学科知识进行考查
对研究性学习或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从相关政治学科知识的角度进行考查,既可以考查课题研究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依据和意义,又可以要求考生用所学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知识对解决某个问题提出见解、看法、合理化建议等。总的来说是依托政治学科知识,考查考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需要说明的是,这是综合探究题考查的主体和重点。
例5:“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指出,要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优先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据有关部门预测,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从2006年至2015年,全国城镇每年总共需要提供2400万个就业岗位。
(1)有一组同学选择“扩大就业,保障民生”这一课题展开探究性学习。假如你是其中一员,请你结合上述材料,从经济学角度简要说明确定这一探究课题的依据。
(2)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同学们还发现,在从业过程中,因劳动报酬问题引发的劳动纠纷时有发生,一些人采取极端手段讨薪而造成严重后果。怎样才能有效合法地维护劳动者的权利成为同学们讨论的焦点。如果你参与他们的讨论,你会提出哪些有效的措施?
【参考答案】
(1)①劳动权是公民享有各项权利的基础,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是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②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扩大就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只有解决就业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我国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较大。随着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深入和经济结构调整,我国就业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2)①劳动合同是劳动者的维权凭证。要和用工单位签订有效的劳动合同,拒绝无效合同或霸王合同。②保质保量完成劳动任务,认真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不给用工单位拖欠工资找借口。③依法维权。当出现用工单位拖欠工资时,可先与用工单位协商,协商不成,可提起劳动仲裁或到法院起诉用工单位。
对于第(1)问,考生一定要紧扣课本知识,从经济生活的基础知识中去寻找依据;对于第(2)问,所提的措施要紧扣主题。既要尽量联系所学的相关知识,又要具有可行性,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温馨提示:以上是关于“高考政治综合题考查角度及解法分析”的相关文章,更多高考考试的复习方法、复习经验、复习技巧等内容,请关注福建高考网【http://www.555edu.com/beikao/】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