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判断是否应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时不要看是否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都具备。
专题三:认识论
15.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括号内可以视情况选择写)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利于实践的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注意:如何理解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6.实践的基本特征
客观物质性(从实践的主体、客体和工具角度看)
意识目的能动性(实践活动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社会历史性(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进行,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着的历史任务)
17.科学实验的作用
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利杠杆,集中体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的从自然界总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注意1:实践的基本类型分为三种:
生产实践(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实践(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科学实验
注意:教育、艺术、医生看病属于其他实践活动
18.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人的主观世界。通过改造主观世界也提高着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最终实现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的双重目的。
19.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略
(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在认识论范围内也可以使用,具体视材料而定)
20.认识发展的观点
依据:人的认识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就个人而言,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就整个人类而言,人的认识则是无限的;就研究世界的局部而言,人认识是有限的,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的认识则是无限的
原理: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的认识不断的深拓展和推移。
21.认识发展的过程
“第一次飞跃”: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
22.认识的根本任务
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注意1:“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必备条件”或实现认识根本任务或实现认识第一飞的条件:
(1)占有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注意2:科学的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分析与综合密不可分。分析是在综合指导下的分析,综合也要以分析为基础。
(2)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
合理想象要立足于已知事实(哲学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根据已知规律(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创造性思维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注意:突出特点在于敢于打破常规
(3)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超越;务必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要经的起实践的检验
23.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2)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就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正确的知识和立场)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唯物史观根本观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性质、变化方面),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科学的和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坚持科学发展观,反对封建迷信、邪教)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践的主体
(不要写社会的主体。本考点是历次高考、模拟考试和一般考试的必考内容)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生产实践)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有些情况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精神财富如聂耳、瞎子阿丙等)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建立“服务型”政府、关注民生问题的哲学依据)
3.生产实践与社会实践的作用(2008年河北高考设计粮食生产问题)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起者决定性作用。
社会实践推动历史的变迁与进步。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能够反作用社会生产活动,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实践能够促进社会与人的全面进步;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4.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生观、价值观都可以使用)
个人与社会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个人的活动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具有能动作用,个人的活动也受社会的存在、发展制约。
专题四:价值观
5.价值观导向作用(必考知识点)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客观事物评价、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人生道路和人生选择方面)
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
6.在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
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正确价值观含义角度理解)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