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哥哥辍学打工供弟弟上学;10年后,弟弟勤工俭学资助哥哥重返课堂。一对兄弟10年接力求学的动人故事,在复旦大学的校园内传为美谈。
“你家两个儿子都是读书的料”
湖北五峰县采花乡,世代聚居着土家族人。这里群峰叠翠,沟壑纵横,云雾缭绕,盛产湖北第一名茶采花毛尖。但10多年前山高路险,出行不便,从乡里走到县城就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
刘艳波兄弟的家就在乡里的大山上。一个30多平方米简陋的农家小屋,堆着稻谷、农具,使本来狭小的空间变得更加拥挤。
刘艳波一家6口,家庭收入全靠1亩多的茶园。父亲刘言定先天性耳聋,只能在离乡里不远的地方打工,家里的活儿全靠母亲一个人张罗。
1980年,哥哥刘艳鹏出生。大儿子的降生给这个贫寒的家庭带来了欢乐。刘言定心想,家里再穷,也要培养这个男孩成才。8年后,刘言定的第二个儿子刘艳波出生,这让刘言定喜上添忧,又多了一个孩子,能把他们都培养成才吗?
日子一天天过去,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了。为了孩子读书,刘言定夫妇俩节衣缩食,一毛钱要掰成两半用,10多年来没添一件新衣裳,家里也没添置一件新家具,夫妇俩心里想着再拮据也不能让孩子辍学。
环境苦,生活穷,使山里的孩子读书更加不易。学校经常因为缺少代课老师而被迫关闭。刘艳波说,小时候,他读小学就辗转了三四所学校,这所关闭了,再找另外一所继续读。
山高路险,学校往往就建在半山腰上。刘艳波和哥哥只能一两周才回家一次。因为没钱坐车,兄弟俩总要走上大半天山路才到家。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刘家兄弟依然坚持求学。上中学时,哥哥刘艳鹏为了补贴家用,积攒新学期的学费,还经常利用放暑假的时间做点小买卖,帮助父母一次次度过难关。令人欣喜的是,兄弟俩的成绩一直在年段名列前茅,深受老师们的器重。每当乡亲们翘起大拇指说“你家两个儿子都是读书的料”时,刘言定夫妇脸上的皱纹里总是嵌满了自豪,忘却了自己一身的疲惫。
“艳波,今后你成功了,别忘记是哥哥将机会留给了你”
儿子们上完小学,又上中学,上完中学,又上高中。每一次升学对刘言定夫妇来说,都是既高兴又发愁的时刻。喜的是儿子们的学业更上层楼,朝自己的理想又迈进了一步。忧的是,每一次升学都是痛苦的抉择:一旦家里供不起,到底让哪个儿子接着读?让哪个儿子辍学?
痛苦的抉择终于来临了。
2000年,刘艳鹏读高三的最后一个学期,考虑到家里条件实在无法同时让两人读书,再考虑到就算考上了大学家里也没钱供给,他不得不放弃了高考。看着刚上小学六年级的弟弟,又不想连累父母,刘艳鹏毅然决定,辍学到武汉打工,赚钱供弟弟以后上大学。刘艳鹏离开家时,母亲当着哥哥的面对刘艳波说了一句话:“艳波,今后你成功了,别忘记是哥哥将机会留给了你!”
2000年3月,刘艳鹏放下书包,背起了行囊,来到武汉打工。他在武汉的第一份工作是做石材雕刻,每天在粉尘飞扬的石材厂里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对于一个读书郎来说,辛苦可想而知。出门打工时,刘艳鹏的体重还有110斤,一个月下来,就瘦了10多斤。之后的8年里,刘艳鹏还做过瓷砖拼花工、蹬过三轮车、摆摊卖过小菜、做过面包师。后来他又闯荡到了深圳,到电子工厂做过组装工,在制衣厂做服装加工。他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尽想着为家里的父母、为读书的弟弟攒钱。几年下来,他打工挣下的3万多元钱,都汇给了大山深处贫穷的家。
领到第一个月工资的时候,刘艳鹏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信里说:“城市很大,机会很多,可是很陌生!”读到这里,弟弟刘艳波哭了。他不知道武汉离家有多远,但知道哥哥辍学实在很无奈。他回信说:“哥哥,太苦了你就回来吧!”但是看到了弟弟的回信,刘艳鹏再次坚定了决心:“只要弟弟能顺利考上大学,再苦再累我也值得!”
“艳波要到大上海读书了”
求学路上,剩下了弟弟刘艳波一个人跋涉的身影。
山里的教学条件差,考上大学的概率比较低,条件好一点的学生和老师都想尽办法往山外边的学校跑,留下来的都是家里穷没条件转学的孩子。
刘艳波回忆说:“那时我们高中的老师压根就拿不到城里学校模拟考试的卷子,都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去猜题,去摸索,对高考真的没方向。”
还有一些老乡看刘艳波家里这么困难,都劝他别参加高考了。“有的人对我说,现在上大学很贵,考上了也没钱读,还不如考个技校,出来还能找个活。但是我想,越是家里穷,越是不能让人瞧不起。有时确实好像看不到前途了,但我想到哥哥在外那么辛苦为我打工,我也不能半途放弃学业而辜负了他。”
一年又一年,无论求学路上有多艰苦,刘艳波的脚步总是坚定执着。每当他看到哥哥给家里寄来的汇款单时,他知道那是哥哥在用心血支撑着他继续走好求学的每一步。
2007年,刘艳波读高三了。这一年,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他特意从同学们的宿舍搬出来,独自租了一间老师的宿舍,全心全意投入高考复习。因为压力太大,那段时间他经常感冒,还得了神经衰弱,晚上一有点响声就醒过来,心情容易波动,脾气也比从前急躁。
经过几个月的默默努力,2007年6月,刘艳波终于顺利通过了高考,7月,他以全县高考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收到了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成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一名新生。
“艳波考上复旦了!”“艳波要到大上海读书了!”喜讯传来,山乡轰动了,村里人奔走相告。这么多年来,村里还没出现过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孩子。刘艳波的父母整天见到跑来道喜的老乡,乐得合不拢嘴。
这时,远在武汉的刘艳鹏得知弟弟考上的消息后却大哭了一场。他的泪水里既包含着对弟弟考上大学的无限欣慰,也饱含着自己多年来打工艰辛的委屈和与高考擦肩而过的深深遗憾。但是,想到自己多年的奉献没有白费,刘艳鹏破涕为笑。他为了省下钱供给弟弟上大学,甚至没有赶回来为弟弟庆祝。
欢喜过后,家里又陷入了愁云之中。刘艳波考上了重点大学,可是学费又是一笔家里难以承受的开支。除了哥哥刘艳鹏的支持之外,刘艳波的妈妈还走亲串友,东家借一点,西家筹一点,东拼西凑,终于在开学前为儿子凑齐了这笔钱。
就在刘艳波要启程前往上海入学时,家里因山洪暴发而遭遇了山体滑坡。幸亏房屋没有被全部冲垮,屋里冲进了洪水,家具和物品被冲走了大半。刘艳波帮助父母清理了几天家务,等洪水退去后,一个人背起行李走进了大上海,走进了复旦大学。
“30岁还不晚,要考上大学,而且要考上重点大学”
别的同学都是爸妈亲友前呼后拥地陪伴着到学校报到,而刘艳波独自一人坐了两天的汽车和火车,走进了复旦的校园。
刚进学校,刘艳波和许多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一样,心理上出现了巨大的落差。周围绝大多数同学都有手机、笔记本电脑,学习基础比自己好,见识广,刘艳波感到虽然自己的考分是县城里的第一名,但是和这些大城市里的同学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他逐渐变得沉默寡言起来。
哥哥得知后,来电话鼓励他:“不要因为家里条件差就自卑,我们人穷但志不穷。”刘艳波听了哥哥话,又找回了自信。
对于一个山里的孩子来说,大学校园的一切都十分新鲜。刘艳波在电话里告诉哥哥:“复旦绿色的大草坪,典雅的教学楼,整洁的教室,香樟树林荫道,图书馆、体育馆、学生食堂……校园里生活学习设施太完备了,和家乡的学校相比,这里简直就像是天堂。”
听着弟弟的讲述,刘艳鹏心里羡慕不已。弟弟的这一番话,唤醒了深埋在刘艳鹏心底10多年的“大学梦”。2008年,他给五峰县一中校长寄去了一封信。信中说,自己打工了10年,赚钱供弟弟上学。如今,弟弟已经如愿以偿考上大学,他还想重回校园,圆自己的大学梦。
五峰一中校长被刘艳鹏的诚心和决心所感动,破例收下了这位超龄高中生。2008年9月,28岁的刘艳鹏重新背起书包,走进了高中的课堂。他的同学,都是十六七岁稚气未脱的高中生。外出打工多年,刘艳鹏对书本已经很陌生了。但是他从小成绩好,知识基础打得牢,重新拿起心爱的课本时,刘艳鹏又想起了多年前努力用功的情景。为了让自己赶上高考复习的大军,他决心以加倍的力气和时间来学习。
每天清晨5点他就起床复习,直到晚上12点才回到宿舍。两年来,他只有一个信念:“30岁还不晚,要考上大学,而且要考上重点大学!”弟弟刘艳波常常在信里鼓励哥哥,“哥啊,你一定要争取考上大学,我们兄弟俩一起在上海读书,既当兄弟又当同学,那多好!”放假回家,他常常帮哥哥辅导功课,补习英语、数学,恨不得把自己当年高考的经验悉数传给哥哥。而且刘艳波在心里暗自下了决心:“10年前哥哥打工攒钱供我上学,10年后我也要勤工助学,来帮助哥哥实现30岁读大学的梦想。”
“今天,他应该得到弟弟的一份回报”
为了减轻哥哥的负担,刘艳波在学校找了两份家教的活。每周上七八次课,经常是自己刚下课,匆匆吃过晚饭,就骑上自行车奔去做家教。到了周末还要腾出学习的时间来做家教。风里来雨里去,每个月下来刘艳波能挣近2000元钱。除了做家教外,他还做几份兼职工作。这些钱他都舍不得花,都攒着为了以后供哥哥上学。学费和生活费,刘艳波也不让家里出钱。他努力学习,争取到了班级的好名次,过去两年,他拿到了多份奖学金和助学金,总共2万多元,学费和生活费都自己解决了。
今年春节,兄弟俩回家见了面。哥哥向弟弟汇报,新年就要读高二下学期,现在的成绩优异。回到上海,刘艳波的攒钱计划也紧锣密鼓进行着。刘艳波说,“在我心中,哥哥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经历了许多磨难,但是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沉沦下去,失去原来的梦想。今天,他也应该得到弟弟的一份回报。”
三年的大学生活和兼职生涯,让刘艳波改变了不少。以前他比较内向害羞,而今天他变得开朗活泼起来。他经常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为老人和孩子服务。刘艳波说,“因为自己从小到大都是一直受到别人的帮助,所以我也想用帮助别人的方式回报社会。”
由于他出色的志愿服务经历,刘艳波入选了2010年世博会志愿者并担任一个小组的组长。每到周末,他都要赶往志愿者集训地点参加培训。他多么希望今年世博会期间,哥哥能到世博园里走走看看,他作为志愿者能为哥哥服务一次。“不过,哥哥说了,他要心无旁骛地投入高考复习,也许这次来不了上海,但是未来他希望在上海度过四年的大学生涯。”
至今,刘艳波刘艳鹏兄弟都没有一张合影。刘艳波告诉记者,他最大的愿望是,明年哥哥考入上海的大学,在黄浦江畔、东方明珠塔下留下兄弟俩的第一张合影。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